2012.7.15
2007.10.26
2004年4月某日作
台北的東瀛書緣:日出國的某些大手筆的「小文章」之一線牽
書 目:《清水茂漢學論集》蔡毅譯,北京:中華書局,2003;蔡毅編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 北京:中華書局,2002;諏訪春雄《日本的祭祀與藝能:取自亞洲的角度》凌雲風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張 學鋒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台北的東瀛書緣:日出國的某些大手筆的「小文章」之一線牽
以前,流傳一美麗的夢想和神話:每位留學生都應翻譯一本老師的著作,來回饋、充滿社會。
當然,這種事勉強不得,所以這方面能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的人,極少。
1980年代中,我太太在日本留學建築學,那時候大陸的學生已不少,不過都為精選並經一年集訓才出國。那時候台灣有本不錯的月刊叫《日本文摘》,我經常蒐集並作為送大陸朋友的禮物,他們會煮一頓料理回請。那些記憶很不錯。
這樣約經過17年,在台北的書店先買到《清水茂漢學論集》,只讀其中談「白日依山盡」的「白」.....再過數月,想「勉強自己」寫些評論 E. N. Anderson二世的《中國食物》(The Food of China)馬 劉東譯,江蘇人民,2003。
這是人類學家的宏觀寫法,所以除了附錄的兩章(翻譯自他書),比較合乎像我這種外行人看之外,覺得應該讀一點和自己經驗比較親近的讀物。
巧遇《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其中『中國食文化在日本』許多讓人受益的東西,譬如說鑑真大和尚的貢獻和陳舜臣夫婦合著的《美味方丈記》等等。
由 於找不出《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的日本書名,等讀了《后記》才了解它是蔡毅先生編留日學生刊物自行邀稿的合集,真了不起的成績,尤其是許多著名日本學者願 意為一名普通留學生的刊物撰稿,簡直是「日出國天方夜譚」,「此曲只應天上有」。能成就此美事的人事因緣,都非比尋常。("This is a large and sophisticated project, and the job is like being the conductor of an orchestra,"…
本書章目主題如下:文、史、哲、儒、道、禪、神話、文字、典籍、書法、美術、音樂、園林、醫學、曆數、科技、民俗、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計20篇,小百科也。作者17名日本學者,三明中國學者。每篇各有一兩行作者簡介,三本主要著作。)
本文特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賀彩。真是
組稿良緣美利事
編譯妙識善導人
所以,我原諒出版的許多小缺點(各章範圍似乎過大;缺乏導論和總論等來一以貫之;無索引;沒圖片;整本書各頁只有頁碼等疏忽)。以及或許編譯者應該對各篇作者作更詳盡的介紹,如此多少算是對於日本漢學研究的一點點「抽樣」等。
就 「藝能(日語:對於戲劇、電影、音樂、歌舞等表演藝術的總稱。)」議題而言,也許可「稍微」參考更廣視野(從而論點更偏遠)的作品,例如,諏訪春雄《日本 的祭祀與藝能:取自亞洲的角度》凌雲風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這本書與本文的串場蔡毅先生無關,我只是要提醒讀者,要了解或發現,除了上圖 書館或讀「案頭文本」之外,還得經過「現場」的表演等試驗和你的學識的想像力。】。
近代的歷史寫作,強調人的思想、理念,所以在 所謂「發現中國」的想法中,可以參考日本的一些文人和政壇人士的「西化、脫亞、『建國』」過程中的鄰國之想法。這非本文重點,我只是要提一書緣:野村浩一 在《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中文版序」中提到:「為本書的出版不辭辛勞的蔡毅先生以及以精當的筆致翻譯了本書的張學鋒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7年10月下旬 我才有興趣讀其中的"茶" --作者布目潮渢是日本此領域的專家 (他當然還有其他漢學領域的貢獻 詳其論文集)
"有關中國古典茶書的著
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在日本
中國史學在日本
中國哲學在日本
中國儒教在日本
中國道教在日本
中國禪宗在日本
中國神話在日本
中國文字在日本
中國典籍在日本
中國書法在日本
中國美術在日本
中國音樂在日本
中國園林在日本
中國醫學在日本
中國曆術在日本
中國科技在日本
中國民俗在日本
中國食文化在日本
中國茶文化在日本
中國酒文化在日本
錄,古代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最多,近代則以萬國鼎的《茶書總目提要》,以及日人布目潮渢的《中國茶書全集解說》較為詳備。 .."飲 茶 文 化 的 歷 史 / 布 目 潮 渢 第 二 屆 中 國 飲 食 文 化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