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先行者及其台灣踏查》◎笠原政治 著/陳文玲 譯註

 

【新書上架│《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先行者及其台灣踏查》】
追溯研究史的意義,在於喚起人們關注那些被忽略的歷史軌跡。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從日治時代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當代仍參考援引日治時代所留下之文獻者不計其數,卻不曾有人將此期間的研究者及其背景做過系統性的整理及解讀。
作者笠原政治自選二十年來陸續發表與民族分類有關的論文,依日治時代先行者進行研究調查的時間為縱軸,追溯原住民族全體分類軌跡的議題,構成這本以研究史與民族分類為主題的專書。本書從原住民族研究先驅「三傑」:伊能嘉矩、森丑之助、鳥居龍藏等先行者縱橫全島的台灣踏查採集,到《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這部學術著作之解析,以探討原住民族分類的由來與經過,盼能引起更多讀者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領域的興趣,並且對日治時代的資料有正確認識與解讀。
************************
《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先行者及其台灣踏查》◎笠原政治 著/陳文玲 譯註

內容簡介

追溯研究史的意義,在於喚起人們關注那些被忽略的歷史軌跡。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從日治時代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當代仍參考援引日治時代所留下之文獻者不計其數,卻不曾有人將此期間的研究者及其背景做過系統性的整理及解讀。

  作者笠原政治自選二十年來陸續發表與民族分類有關的論文,依日治時代先行者進行研究調查的時間為縱軸,追溯原住民族全體分類軌跡的議題,構成這本以研究史與民族分類為主題的專書。本書從原住民族研究先驅「三傑」:伊能嘉矩、森丑之助、鳥居龍藏等先行者縱橫全島的台灣踏查採集,到《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這部學術著作之解析,以探討原住民族分類的由來與經過,盼能引起更多讀者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領域的興趣,並且對日治時代的資料有正確認識與解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笠原政治


  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課程修畢,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退休,現為該校名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含沖繩研究及台灣原住民研究。研究專長為文化人類學、親屬與社會結構研究,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等。著有《「池間民族」考》,編著有《台灣原住民族映像》、《台湾原住民研究への招待》、《幻の人類学者 森丑之助》、《馬淵東一と台湾原住民族研究》等學術書籍,有關台灣原住民研究之論文多刊載於《台湾原住民研究》。從事原住民族研究長達三十年以上,2008年起參加政治大學主辦「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十多年不曾缺席,致力於台日學術交流不遺餘力。

譯註者簡介

陳文玲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日本東京都立大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人類學、宗教人類學、台灣原住民族研究、日本民族學史。譯有《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1999)等。
 
 

目錄

圖表目次
導讀:置身百年前時空下閱讀時代
譯者序
 
序言
  探究日治時代的研究史
  原住民族的分類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本書架構
 
第一部 總論
 
第一章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以文化人類學為中心
  清治末期之前的紀錄(1895年前)
  日治時代(1895至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5年後)
 
第二部 伊能嘉矩與森丑之助
 
第二章 伊能嘉矩及其時代:早期研究史之測鉛
  前言:對伊能嘉矩的關心與無關心
  學習人類學
  在台十餘年
  山地及東部的原住民族調查
  關於原住民族研究的成果
  文化人類學的源流
第三章 俯瞰台灣原住民族:伊能嘉矩的民族分類
  台灣全島調查
  《台灣蕃人事情》與「民族」分類
  俯瞰原住民族
  「熟蕃」、「生蕃」與平埔族
  其他的問題點
  鳥居龍藏的原住民族分類
  結語
第四章 伊能嘉矩原住民族分類的各種資料來源
  清治時代的漢語文獻
  喬治.泰勒的分類
  田代安定與鳥居龍藏的東部原住民族分類
  結語
第五章 森丑之助與台灣原住民族分類
  森丑之助的原住民族研究
  民族的分類及次分類
  森丑之助民族分類之問題點
  結語
第六章 師、友及訪問者:支持森丑之助研究的人物
  引領森丑之助進行學術探險的台灣研究先行者
  在台灣的交友關係
  訪問者及其他
第七章 佐藤春夫筆下的森丑之助
  大正九年夏,台北
  佐藤春夫的台灣之旅
  〈霧社〉裡描寫的森丑之助
  〈魔鳥〉及其他
  返日之後的消息
 
第三部 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八章 如何閱讀名著《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前篇)
  小小的研究室
  實地調查(1930-1932)
  執筆分配
  持續的「囑託人類學」
第九章 如何閱讀名著《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後篇)
  出版之後
  系譜與口傳的資料
  探索遷移的軌跡
  〈台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
  結語
第十章 馬淵東一與民族史之研究
  全心投入原住民族調查的1930年代
  馬淵對《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之貢獻
  往社會人類學的方向發展
  〈台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與《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之比較
  原住民族的分類
  結語
 
第四部 魯凱族研究史
 
第十一章 奇幻的「澤利先族」
  「我們到底是什麼『族』?」
  伊能嘉矩與「澤利先族」
  被包含在「排灣族」裡
第十二章 「魯凱族」誕生以後
  台北帝國大學之創立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與魯凱族
  鹿野忠雄的分類
  二戰後的研究
  結語
 
謝辭
參考文獻
索引
 
 

序言

  本書共收錄有關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的十二篇論文。所選的研究對象是幾位留下顯著研究成果的人物及其重要著作。本書開始之前,先說明筆者為何選擇這些人物與著作,以及關於各章的趣旨。

  探究日治時代的研究史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從日治時代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眾所周知,截至目前尚未有人寫過以這整段期間為視野的研究通史。筆者二十多年前在一本日文入門書刊載過的文章〈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小史〉,改題後收錄於本書。1994年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贊助下,於日本成立一個名為「日本台灣原住民研究會」的研究團體,其在1998年出版一本以一般讀者為對象的入門書《台湾原住民研究への招待》,當中也收錄該文。

  本書收錄的其他論文,內容幾乎是限於與日治時代的研究史之相關記述與研究。筆者之所以會對於過去的研究如此關注,有其一連串的原因。

  筆者自1977年首度造訪台灣以來,幾乎每年都會到卑南族或魯凱族等村落做調查。那個年代還只能參考日治時代的研究或紀錄,作為訪查的補充資料。除了筆者所尊敬且經常有機會近身接觸的人類學家馬淵東一先生以外,那時對於日治時代積極投入原住民研究領域的人物,並不特別感興趣。

  其中一個很大轉機是緣於兩項影像復刻的研究計畫:一項是1980年後半,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於十九世紀末在台灣拍攝的原住民族影像復刻研究計畫;另一項是語言學家淺井惠倫於1930年代及其前後在台灣各地所拍攝的影像重現研究計畫。筆者有幸參與這兩個影像復原與分析的計畫,成為團隊成員之一。鳥居與淺井兩人對其所拍攝的影像都僅留下很少的文字紀錄,為了分析這些影像,理解當時的原住民族與攝影者,需要具體的相關知識。透過這些影像復刻的研究過程,筆者對於先行研究者進行過的實地調查及其研究的時代背景,開始產生興趣。

  台灣則是從1990年代開始,對於日治時代的紀錄及研究有了較高的關注,以學界為中心開始出現各種動態。其中之一是由歷史學家吳密察先生所主導進行,國立台灣大學收藏的伊能嘉矩資料相關研究。該大學圖書館於1998年主辦了一場「伊能嘉矩與台灣研究特展」,筆者受邀擔任其開幕式的主題講者,吳先生指定演講主題是有關伊能的原住民族研究。本書收錄的其中一章即是以當時的演講稿為基礎改寫而成:〈伊能嘉矩及其時代〉。有關於伊能的台灣研究,歷史學家陳偉智其後也發表數篇論文,出版為《伊能嘉矩》一書(2014)。

  1990年代還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不能不提,那就是楊南郡先生畢盡其力的翻譯工程。筆者編著的淺井惠倫攝影集《台灣原住民族映像》(笠原政治編,楊南郡譯1995)在台灣出版時,有幸得到楊先生的知遇。當時引介我們認識的是南天書局魏德文先生。當時楊先生正為了出版一系列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論文選集的中譯本,埋頭進行翻譯工程。譯完該系列最後一冊《生蕃行腳》後,又同時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奇幻的人類學者 森丑之助》(楊2005),該書第一部「學術探險家 森丑之助」主要收錄評論森的文章,第三部則收錄筆者〈師、友及訪問者〉、〈佐藤春夫與森丑之助〉二文。森是一位神祕人物,有關他的資料非常缺乏,這兩篇文章雖然是與森有關的交友錄,仍是有助於了解原住民族研究史的線索資料。

  原住民族的分類

  本書以有關日治時代原住民族分類為主題的論文較多。每當思考這個課題時,經常在筆者腦中徘徊不去的就是馬淵東一〈台灣原住民族的分類〉(1954a)這篇論文。

  但是,當筆者在以屏東霧台鄉為主的魯凱族各村落進行持續性訪查時,筆者察覺到該文尚未清楚說明的問題,其強烈困擾著我,那就是當地魯凱族與相鄰排灣族之關係。眾所周知,魯凱族與排灣族無論在社會階層的秩序、雕刻等造形文化上都有顯著的同質性,乃眾所皆知。在兩族的交界地帶,以局外人來看有許多難以分辨的事項,日治時代的研究者究竟是如何看待魯凱族與排灣族呢?

  〈奇幻的「澤利先族」〉與〈「魯凱族」的誕生以後〉這兩章,就是筆者回應這個問題,及嘗試溯源魯凱族史的研究結果。日治時代的研究裡,談論到魯凱族的記述只局限於極少數文獻。這兩篇論文是這些少數資料再加上記載「澤利先族」與「排灣族」的文獻,從中挑出提到相當於現今魯凱族的部分,並以南部原住民族分類的轉變緣由為主,闡述當時的研究史歷程。

  其次,筆者處理的是根據日治時代的紀錄,追溯原住民族全體分類軌跡的一項研究。2000年代的台灣,從邵族開始有新的原住民族集團被官方所認定,可說是長久以來一直維持九族分類的大幅轉變。談論單一個別民族認定的問題或許超出筆者能力範圍,但若溯源日治時代,探討原住民族分類的由來與經過,或許有助於大家更深入理解當代的這些動向。

  最早的原住民族分類是由日治初期十分活躍的伊能嘉矩所倡導。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出版的《台灣蕃人事情》(伊能、粟野1900)提出見解之相關論述,詳見〈俯瞰台灣原住民族〉一章。重要的是,台灣總督府根據伊能的分類,修正後作為原住民族行政之依循,但並非原封不動地按照《台灣蕃人事情》的分類方式。總督府有兩點修正:一是加上紅頭嶼(蘭嶼)的雅美(達悟)族,伊能在該書完全未提及這座小島上的居民;另一點是伊能將台灣各地平埔族合稱為一個「種族」(以下稱「民族」),而總督府卻只增加「賽夏族」至原來的民族分類中。我們無法確認當時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然,但可知至少大部分平埔族在當時已被排除在官方的原住民族分類對象之外,這點毫無疑問。伊能之後,學術研究領域對於平埔族的關心也就日益趨淡。

  〈伊能嘉矩原住民族分類的各種資料來源〉一章是為補充有關伊能的研究而寫,主要把視野放在《台灣蕃人事情》一書提出的原住民族分類之「前史」。伊能的分類並非依據他的實地調查以及總督府的地方機構所蒐集的資料而提出,此章的其他資料來源包括清治時代的漢文文獻,南部原住民族的分類則根據喬治.泰勒(George Taylor),以及田代安定與鳥居龍藏在東台灣所進行的先行調查成果。

  1910年代之初,台灣總督府修改了行政上的原住民族分類法,新採用的分類是依據森丑之助的意見,加上賽夏族而成為七族。森的分類以及回應該分類法的總督府之措施,這部分將在〈森丑之助與台灣原住民族分類〉一章論述之。

  森有別於伊能在《台灣蕃人事情》的分類,最大不同是該書認為個別獨立存在的「澤利先」與「卑南」兩族,森都合併為「排灣」一個民族,直到1945年日治時代結束為止,森的意見被總督府公認並採納為原住民族行政上的民族分類。不可否認,因此在有關南部原住民族的各種紀錄上也發生不一致的混亂現象。相關具體例子,〈奇幻的「澤利先族」〉一章有列舉論述。

  有關原住民族分類法,後來出現重要見解,即1935年(昭和十年)出版的《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移川、宮本、馬淵著1935,楊南郡譯註2011-2012,以下稱《系統所屬之研究》)所提倡的九族分類法。這裡的分類法到了二戰後被採用於原住民族行政上;此外,學術研究上也被廣泛採用。筆者尚未對該書的原住民族分類進行詳細考證,但是在第十章〈馬淵東一與民族史之研究〉有概略論述。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1935年,台北帝國大學的學者同時出版兩部大著作:一部是由當時土俗人種研究室負責的《系統所屬之研究》,以及由語言學研究室負責的《原語的台灣原住民族傳說集》(小川、淺井1935)。這兩部著作的出版經常被評價為日治時代原住民族研究之最高峰。無庸贅述,前者是人類學的研究成果。

  然而,這部《系統所屬之研究》卻因整體記述極為複雜而難以理解。除了通曉現地事情的部分專家會想閱讀以外,一般人等則難以產生閱讀的興趣,甚至曾讀過這部大作的日本人也恐怕寥寥可數。

  2011至2012年,楊南郡譯註的《系統所屬之研究》在台灣出版。據說翻譯期間前後長達七年之久,是非常辛苦的大工程,這段期間筆者與楊先生保持頻繁書信往來,深知其工作之辛勞。中譯本完成以後,《系統所屬之研究》更加廣泛地被各方參閱引用,筆者非常欣見讀者層面擴大;然而,該書所記述內容難以理解的情況,即使是中文版也一樣。若無連同理解執筆者的學術興趣所在及該書發行背景知識,很難期待這部鉅著會如何被充分活用。

  緣於這樣的考量,筆者特別撰寫〈如何閱讀名著《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前篇與後篇兩章,介紹此書三位執筆者及其學術傾向,解說該書所依據的資料蒐集調查及調查對象的地區分工,進一步在筆者知識所能及的範圍內,說明如何閱讀以及理解該書所載的內容。

  閱讀《系統所屬之研究》時必須注意的是,該書是由三位學者分工調查,各自撰稿,因此依據分配地區的不同,全書未必能呈現均質性的記述。撰寫全書四分之三的馬淵東一所寫的與另外兩位撰稿者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的記述,及留下資料之精密程度,就可看出其間有相當大的差異性。上述之前篇列舉他們所分工負責的一覽表,或許可作為如何使用該書的參考;後篇則包括筆者對馬淵東一在二戰後發表的長篇論文〈台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馬淵1954b,以下稱〈移動與分布〉,該文亦有中譯版〔楊譯註2014〕)之考察,希望讀者盡可能對比兩章一併閱讀。

  2009年為紀念馬淵東一百年冥誕,在台東舉行一場名為「馬淵東一的學問與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的學術研討會,由時任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林修澈主辦。本書亦收錄該研討會上筆者發表的論文,並以此為藍本修改些許內容,改題「馬淵東一與民族史之研究」。此章所提到馬淵東一的著作,只限於與《系統所屬之研究》相關的幾篇論文而已。從上述幾篇論文或許可讓讀者多認識日治末期時原住民族研究的面向。

  本書架構

  日治時代大略可區分為:明治時期(1895-1912)、大正時期(1912-1926)與昭和時期(1926-1945)。台灣讀者可能不太習慣日本的年號,但這樣的分期方式比較容易表現本書架構。

  原住民族研究史中,伊能嘉矩(1867-1925)是明治時期的代表人物、森丑之助(1877-1926)是大正時期的代表人物,《系統所屬之研究》(1935)則是昭和時期重要的研究著作。本書乃沿著時序收錄並配置每章的論文,最後加上具體研究事例,即最後兩章關於魯凱族的研究史。各篇論文發表時序倒是前後不一,如果確知該論文最初發表的年分,會在章末註記最初發表的出處資料。

  本書已將初次發表的論文中重複記述處刪除,並修正部分明顯有錯誤的地方。考慮到魯凱族的研究史自筆者初次發表至今,經過約二十年之久,這兩章都做了大幅改寫。只是,這兩篇修改過的文章,都沒有把最早發表之後才登載的著作或新的見解加入,台灣的行政單位及地名等,也都保留初次刊載時的名稱。

  最後還要說明本書所使用的名詞。日治時代的文獻多見「蕃」字,有時也出現「支那人」之稱謂,於今看來都是非常不適切的歧視性用語。然而本書是追溯日治時代的研究史,如果刻意將其用語替換成符合現在狀況,可能反而使得語言表達不符當時脈絡。因此本書採取適度加上引號的方式,仍保留文獻上的用法,像是「蕃」、「蕃族」等,並無別意,尚祈讀者寬諒。

  此外,像是「種族」與「部族」的用語在台灣總督府官方文書經常出現,學術研究上也已廣泛地固定了,舉例來說,中部山區的鄒族是一個「種族」,包含達邦(Tapangu)及與其同系列的村落「部族」。這兩詞於現在日文文獻已不復見,但本書收錄的主題是日治時代的原住民族研究史,因此還是沿用當時用例,即「種族」與「部族」之用語。

  拙著倘若能為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多少帶來些許助益,那是筆者之榮幸。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日本面臨第三波疫情, 單日新增破記錄

 日本面臨第三波疫情, 單日新增破記錄日本連續兩日新增超過2000例確診病例,首都東京周四新增病例超過500例,均為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紀錄。首相菅義偉表示,國家已處於“最高警戒狀態”,並敦促民眾佩戴口罩。與此同時,儘管全球感染率不斷攀升,國際奧委會主席仍表示,奧運會將於明年夏天在東京舉行,它將是“這條黑暗隧道盡頭的光明”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熊谷 守一 (まがい もりかず、1880年 ~1977年)「画壇の仙人」影片;『畫得不好也是畫』『へたも絵のうち』1971;作品『宵月』140歲紀念展新聞

 台灣電影 取名 仙人畫家熊谷 守一

140歲紀念展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uObLPUtzw

熊谷守一於12歲初次接觸到水彩畫,二戰 (sic)期間徵兵時,因缺了7顆牙體檢未過而免上戰場,逃過日俄戰爭。後於1900年入東京美術學校,與受黑田清輝(くろだ せいき,1866-1924)指導的洋畫家青木繁(あおき しげる,1882-1911)、和田三造(わだ さんぞう,1883-1967),以及師從藤島武二(ふじしま たけじ,1867-1943)的洋畫家山下新太郎(やました しんたろう,1881-1966)、還有兒島虎次郎(こじま とらじろう,1881-1929)為同期生。作品曾入「文展」、「二科展」。留下了許多洋畫及日本畫。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ナビゲーションに移動検索に移動

1951年頃

熊谷 守一(くまがい もりかず、1880年〈明治13年〉4月2日 - 1977年〈昭和52年〉8月1日)は、日本の画家。日本の美術史においてフォービズムの画家と位置づけられている。しかし作風は徐々にシンプルになり、晩年は抽象絵画に接近した。富裕層の出身であるが極度の芸術家気質で貧乏生活を送り、「二科展」に出品を続け「画壇の仙人」と呼ばれた。勲三等(辞退)、文化勲章(辞退)。

晩年[編集]

1956年(昭和31年)76歳 軽い脳卒中で倒れる。以降、長い時間立っていると眩暈がすると写生旅行を断念し遠出を控えた。晩年20年間は、30坪もない鬱蒼とした自宅の庭で、自然観察を楽しむ日々を送る。(熊谷守一自身が「約30年間 家から出ていない」などの言葉を残しているが、実際はこの脳卒中以降というのが正しい。また、庭についても自身が「50坪足らずの庭」と言葉を残しているが実際はずっと狭かった。)

1967年(昭和42年)87歳 「これ以上人が来てくれては困る」と文化勲章の内示を辞退した。また1972年(昭和47年)の勲三等叙勲も辞退した。 1976年 郷里の岐阜県恵那郡付知町に熊谷守一記念館が設立される。 1977年(昭和52年)8月1日老衰肺炎のため97歳で没した。墓所は多磨霊園



代表作[編集]

  • 『泉』 1969年(昭和44年)熊谷守一つけち記念館

著作[編集]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川柳”

 

“我終於,還清了房貸,然後住進了養老院”,這個日本老年詩詞大會竟然火了20年
“心怦了一下,以為是愛情,其實是心律不齊。”
這不是搞笑段子,是78歲的大友寬子奶奶創作的“銀髮川柳”,調侃自己的心臟病。
所謂“川柳”,是日本一種詩歌文學形式,只有17個音節,風格類似打油詩,日本每年都會舉辦“川柳”大賽,你也可以看成是段子手的盛會。
其中就有專屬老年人的“銀髮川柳(シルバー川柳)”,參與這項比賽的選手年齡平均在69.2歲,最年長的是一位106歲的奶奶,他們用幽默的方式寫下既心酸又 可愛的人生,有笑有淚。
今年是“川柳”的第20屆,因為新冠的影響,許多作品的主題也與之有關。我們摘出了“川柳”中最有趣的一些分享給大家,讀完這些匯集人生百態的文字,也許你會對生活產生新的感受。
1
“老太婆自製的口罩
我快不能呼吸了”
2
“也想試試居家辦公
但是
我沒有工作”
3
“太好吃了
但剛剛吃了什麼
我已經忘記”
4
“聽了三次
還沒聽清楚
就要微笑著假裝聽懂了”
5
“東京奧運會
我會在哪裡看呢
天堂還是人世間”
6
“LED燈泡能用很久
用壞之前
我先沒了”
7
“人生已經不迷茫了
但是
會一直迷路”
8
“早晨起來
感覺很不錯
去瞧瞧醫生吧”
9
“要是沒點病
去參加老人會
就沒有共同話題了”
10
“醫生和妻子
忽然對我溫柔了
反倒不安”
11
“我終於
還清了房貸
然後住進了養老院”
12
“東京奧運會
我是在哪裡看呢
天上還是地上”
13
“給了我成對的碗
一個給我
一個給貓”
14
“鄰居家的狗
看了我的素顏
後退了幾步”
15
“讓大家都舒心的秘訣
就是
不要講話”
16
“說是懷舊歌曲
可都太新了啊
根本不會唱”
17
“有糖尿病
但是已經沒有了
甜蜜的生活”
18
“耳朵不好使
那些想要騙我錢的人
應該也很困擾吧”
19
“你倆感情真好呀
才沒有呢
只是用他代替拐杖”
20
“理想型是比我大的女性
現在,已經沒有了”
——山田樣 92歲
21
“妝太濃”
笑話我的老頭子
頭上毛還沒我粉厚
22
“偷吃了孫子的糖果
不好意思說出口
賴給了貓”
23
“寫的字有韻味
龍飛鳳舞
其實只是手抖”
24
“手機裡的Siri是唯一一個
我問多少遍
都不會嫌我煩的”
25
“從奔馳車上下來
換乘了
輪椅”
26
“站著穿襪子
難度係數
E”
27
“好了好了不去了
去檢查一次
就多出一種病”
28
“我現在買書
早已無所謂內容
字夠大就行”
29
“站了起來
咦,我要幹嘛
又坐了回去”
30
“步幅減小了
計步器上的步數
增加了”
31
“你們別這樣”
睡個懶覺起來
家人在確認我的脈搏
32
“正睡著覺
被關心我的家人叫起來
提醒我吃安眠藥”
33
“正在斷捨離的妻子
把目光
投向了我”
34
“年過古稀
我在鏡子中
看到了我的媽媽”
35
“快跟上來啊”
妻子以前總對我說
我馬上就要,隨她而去了
36
“沒有宗教信仰的
如今卻都在
祈求神明的保佑”
37
“那個醫生
以前教我養生
竟然比我先死了”
38
“在備忘錄上
記的全是
去醫院診察的日子”
39
“血壓器
反復量
量到滿意的數字為止”
40
“過生日
吹蠟燭
吹得頭暈眼花”
41
遺書上
“全部留給妻子”
是妻子的筆記
42
“需要反復確認的
原來是愛情
現在是睡著時的呼吸”
43
“比起打齁
老頭子安靜下來
才讓我擔心”
44
“如果下雨時睡著了
遮雨板還開著
就會聚來很多人看看是不是出事了”
45
“啊~張嘴”
以前是戀愛
現在是護工來餵飯
46
“老來糊塗未必是壞事
昨天吵架生氣的事
今天已經忘掉了”
47
“內心這份悸動
以前是因為愛情
現在是犯病”
48
“用老朋友家人寄來的訃告
擦了擦老花鏡
再次確認這個消息”
49
“說好了一起白頭
結果現在
妻子的頭髮還是黑的”
50
“拍了遺像
但是笑的太過了
用不了”
51
今年參加“銀髮川柳”活動
最大年齡者是一位106歲的奶奶
這位高齡的奶奶寫出了一首非常可愛的川柳:
“以為自己變成了小孩子
這種癡呆症
真可愛”
52
投稿作品裡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視角
除了老人們對自己生活的自嘲詩詞
一些年輕人也發表了川柳作品:
“對無法入食的母親的假牙
父親總是
大驚小怪”
今天的日本,每四人中就有一名高齡老人,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8%。如何面對衰老並與之共處,是每個普通人都無法逃避的課題。
在這些饒有趣味的“銀髮川柳”裡,衰老拋棄了以往的宏大與沈重,變成了一件可以輕鬆調侃的生活日常。
讀完這些“川柳”,每天焦慮的你還會對生活恐懼嗎?
幽默與悲傷居然可以這樣搭在一起,有這樣心態的老爺爺老奶奶,一定會很平和幸福的吧?
而這些“段子”,彷彿也是在提醒我們:“我們是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快樂和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