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版】莊素玉:東京思索
2013/07/20
七十歲的媽媽帶著四、五十歲的兒子去找工作
在日本,年輕人失業問題引起很多的注意,但沒想到這股失業的浪潮也衝擊到五十歲、四十歲的熟年族。他們從年輕時被解雇至今,過了二十年的尼特族生活──不婚(因失業而離婚)、不工作。
根據日本內閣統計,三十五到四十四歲的完全失業者達六十四萬人,四十五歲到五十四歲的完全失業者達四十五萬人。
而這些五十歲的失業者當中,不乏從三十幾歲時,就因景氣不佳,而被公司解雇失業至今,其中歷經太太與他離婚、回到父母親的老家,失業期間長達二十年。
長期在家當個啃老族,時間長達二十年了,父母親也七十歲了,年邁的父母親擔心自己老後,五十歲的不婚、不工作的兒子未來沒有人照顧,而拉著五十歲的兒子去找工作的景象,在日本各大就業站相當常見。
在台灣各大鄉鎮,也可以看到有些年輕人自學校畢業後,也不找工作,也不結婚,就每天待在家中。
也有些早早退休、或被解聘不工作的老尼特族。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以及年輕人的偶像──松浦彌太郎,在他們的著作中,強調工作的樂趣,工作就是人生,一定要找到能為人類帶來幸福的工作。這樣工作起來,就會有好的感覺,就會覺得人生是幸福的。
【東京思索二】
我在東京見到了松浦彌太郎
最近七月到東京,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思考的要訣》一書作者松浦彌太郎。
松浦彌太郎就是一個沒有成為尼特族,而走出自己獨特一條路的例子。現年四十七歲的松浦十八歲時,高中沒畢業,就一個人到美國去居住了五年。
問松浦為何離家去美國?他說,小時候家中非常貧窮,他常常一邊唸書,一邊去做非常粗重的工作,譬如每天早上跑到臨時工聘用廣場,等待當天有沒有人把他找去做粗活,領當天的日薪。也就是說,他每天出門時,並不知道當天會有什麼工作落到自己頭上。
松浦說,為了逃離這樣的貧苦日子,為了不要給家人帶來負擔,他選擇到美國去,住在舊金山的日租五美元的小旅館中,過著孤單、沒有人跟他打招呼的日子。他在美國學習到的就是鼓起勇氣跟陌生人打招呼。
慢慢地,他常走美國的舊書店,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那就是發現許多有收藏價值的中古設計書。他幫許多日本人找到他們要的中古書。他發現了自己活著的價值、被人需要的價值,而選擇回到家鄉東京創立二手書店,也開著貨車、載滿了書去賣。
問松浦為何回到東京?因為離家五年了,開始得了思鄉病,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找到自己被需要的價值,因為他幫東京許多顧客找到他們要的中古書。
對松浦而言,在東京找到自己生存的第一個價值之後,由於找到了一個生活著力點,他也開始找到自己工作的第二個價值點,那就是他開始寫文章,登在大大小小的刊物。
日本生活手帖雜誌社也請松浦去當總編輯,已經長達五年以上了。當了總編輯之後,松浦寫的文章更多,也為這本老的生活誌注入新生命,讀者群當中增加了許多年輕人,也增加了男性讀者。
松浦的文章很溫暖、很清新、很實在,沒有長篇大論,而是一篇篇能激勵人心的短文。日本各大出版社開始陸續出版他的書,有大出版社如集英社、朝日新聞出版社、筑摩出版社,連不知名的小出版社也會出版他的書。
台灣也有許多還在學的年輕人喜歡他的書,也有一些中年失業的人喜歡他的書。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眩人的學經歷,有的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一條路的親身經歷的述說。
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的,沒有壓力的,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可以找到工作的好感覺。
如何找到工作的價值,如何作好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要花時間好好思考,給一個半天跟自己獨處、思考吧。
松浦告訴我,希望每個人一天只要工作八個小時就下班,不要加班,工作仍然可以做得很有效率。
松浦的舊書店仍在中目黑車站附近開著。從今年年初開始,松浦每天早上跑步七公里,也瘦了許多。
松浦不斷在實驗屬於自己的幸福日子,他告訴我,今後想多寫一些文章鼓勵現在的年輕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