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人民依賴國家而生活,巨大天災之後人民轉為信奉開示死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等的淨土信仰……
這次311日本東北關東大震災,媒體及官員大都以「未曾有」形容災難之大超乎想像。其實,細看日本的文學作品與史料,不難明白類似的大災難,非但不是「未曾有」,而且次數還不少。
首先讓我想到的是日本三大隨筆之一、中世紀的《方丈記》(另兩本是《枕草子》、《徒然草》)。《方丈記》寫的是安元(1177)大火、治承(1180)龍 捲風、福原(1180)遷都、養和(1181-1182)飢荒、元曆(1185)地震等天災人禍,可以說是作者鴨長明(鎌倉時代歌人,賀茂神社神官之子, 從中原有安學琵琶、俊惠法師學和歌。)歷經幾次重大災難的體驗。難怪一開頭就寫「水流不絕,並非原來之水」,解釋者大都引「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說受中國 影響,借用《論語》詞句,表明「無常」觀。
其實,鴨長明在這裡的「無常」之嘆,雖與佛教有關,但主要是從生活中親身體驗到的「無常」。上述幾種天災只要碰到其中一種,就足以讓人發出「無常」之嘆,何況接連而來!
試看安元大火的情狀:「安元3年(1177)4月28日,風大,不平靜的夜晚。午後八時左右,火從京都東南起,往西北燃燒,延至朱雀門、大極殿、大學寮、民部省;一夜之間,盡成灰燼。」而元曆3年(1185)的地震又是如何情狀呢?
鴨長明如此描述:「大地震頻頻發生,非比尋常。山陵崩裂,土石埋河,海水侵陸。大地裂開,水流湧出;大石崩裂,滾落山谷。船隻漂流海上,馬行道路無踏足之 地。京都裡所有寺、堂、塔,無一倖免,有的倒塌,有的傾斜。塵土飛揚,如煙霧迷濛。大地動搖,房屋倒塌之聲如雷。居家中之人,如非瞬間被埋,即如逃出屋 外,大地裂開,恨無翅膀可飛空中,願像龍可乘雲而去。」「海水侵陸」的結果不就是「海嘯席捲海邊房屋人車」的情景嗎?文中描述的情狀與這次日本大地震可說 大同小異。
日本有關大地震的記載,《方丈記》不是最早。平安時代的西元869年襲擊東北地方的太平洋沿岸引起大海嘯的貞觀地震,日本正史《日本三代實錄》的描述如 下:「貞觀11年(869)5月26日。發生發光現象,夜明如晝。房屋倒塌,大地裂開,多數人被活埋。馬牛哀號互相踐踏狂奔。陸奧國府多賀城的城郭、倉 庫、門、櫓、牆壁崩頹,死傷者不計其數。海發出如雷之聲。巨浪掀起漩渦、膨脹,大浪瞬間襲擊城下。大海廣數十數百里,分不清哪裡是陸哪裡是海。現在道路原 野盡在水中。既無法搭船逃走,亦登不了山,溺死者一千人。所有資產、種植之苗皆流失,手中幾已無物殘存。」
以當時日本總人口約五百萬而言,當時一千人,約略相當於現在的兩萬人。地震三個月後朝廷派遣陸奧國地震使到災區。當時的清和天皇於次月採取對災區免稅、埋葬遺體等措施。依記載貞觀地震之後,震源往關東、西日本移動,整個日本歷經數年的「動搖」。
以貞觀地震為主的前後幾年的天災(地震、火山爆發)造成國家無法掌握國民的動態,稅制也從人頭稅轉為土地稅,地方政府的權力增大,最後是武士登場。當時實 施的律令制度因此崩潰,甚至被視為國家重要事業之一的正史《日本三代實錄》的編寫在這一年畫下休止符。本來人民依賴國家而生活,巨大天災之後人民轉為信奉 開示死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等的淨土信仰,換句話說實際的生活體驗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無常」觀逐漸成為日本人內心共有的深層記憶。
日本的天災雖無一定周期,但是大地震與火山爆發可說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的「自然現象」。又如寶永4年(1707)發生的東南海地震,東海道西日本 一帶的低地都被海嘯侵襲,加上富士山噴火,關東降下酸性強的火山灰,農業受到重大打擊,使得江戶前期本來極速增加的人口和經濟成長因而停滯。依當時記錄, 寶永的海嘯不僅侵襲和歌山、德島高知海邊地帶,連當時經濟重心的大阪都受到嚴重打擊。地震發生後二小時海嘯到達大阪高達二公尺,有約兩千戶人家被沖走,將 近六百人溺死。海嘯甚至波及西日本,香川高松、岡山沿岸都觀測到近二公尺的潮位。西日本的低濕地帶的開發因此緩慢下來,人口成長也停止。此外,1923年 的關東大地震死亡人數約十萬五千人,許多文學作品都留下了傷痛紀錄。較近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相信大家記憶猶新。
上述的每一次大地震都造成重大傷亡,不知多少家破人亡。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傷痛,必定以某種方式留下傷痕。因此「無常」的體悟,成了日本人共同的「人生觀」,而這種無常觀轉化為類似「宿命論」之後,再次遭逢巨變時往往能發揮深沉的巨大力量度過難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