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日本製造業「回歸國內」:雷聲甚大,雨點稀疏

製造業「回歸國內」:雷聲甚大,雨點稀疏
選擇最佳生產地的潮流未變
0623 Nippon.com
在最近日圓貶值因素的推動下,日本製造業出現了海外生產據點回遷日本國內的動向。但是,若將此看作是各大型企業對一向推進的全球化事業所做的方向轉換,那不免就有些輕率了。

從松下、佳能到本田

進入2015年後,以各大電機廠商為中心都出現了將海外部分產品生產回遷國內的動向。根據新聞報導,松下一改既有方針,決定從今年春季開始將該公司用於日本國內銷售的空調、洗衣機等部分家電產品遷回國內生產;夏普也從去年12月起,開始了實驗性生產,試圖將部分在中國生產的家用空氣清淨機、電冰箱等遷回國內工廠。
還有,佳能計劃在今後3年內,將國內的生產比例從現有的4成提高到6成左右。同樣的動向還擴展至汽車行業。本田公司已經決定,今年年內將把越南工廠生產的部分面向日本國內銷售的附發動機腳踏車遷回國內生產。

製造業主要廠商「回歸國內」動向

松下中國等國外工廠生產、日本國內銷售的家電產品(空調、洗衣機、微波爐等約40種產品),從2015年春季開始,順次轉為國內生產。
夏普在中國生產的部分家用空氣清淨機、冰箱等,將遷到大阪府八尾工廠,為此於2014年12月開始了空氣清淨機等的實驗性生產。
佳能計劃在今後3年內,將國內的生產比例,基於產值從現有的4成提高到6成左右。
大金工業部分家用空調的生產從中國移交至滋賀縣草津工廠
TDK分階段將在中國生產的智慧手機、汽車電子零件的30%左右轉移到國內,充分利用位於秋田縣、山梨縣的原有閒置廠房等。
本田在越南工廠生產、面向國內銷售的部分附發動機腳踏車,在2015年內遷移至熊本縣大津工廠生產。
日產汽車利用日圓貶值優勢,加強國內生產汽車的出口
豐田汽車不會根本上改變全球化生產銷售體制
(注)編輯部根據各媒體報道製作。截至2015年3月

日圓貶值、薪資上漲,國內外生產成本差距縮小

對這一動向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是最近的日圓貶值和國外生產成本的提高。在安倍經濟政策下,日圓急速貶值,現在達到了1美元兌換120日圓的水準。例如,日圓相對於人民幣,近2年來價值下跌了約30%,再加上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人力成本也隨之上升。中國赴日遊客「爆買」(瘋狂購物)日本貨,也是由於日本物價相對便宜而致。
日圓貶值提高了國內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但反過來又抬高了國外產品的進口成本。因而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即有些產品即便在成本較低的國外生產,但「逆進口」到日本時,價格還是相對較貴,不如在國內生產更為有利。雖然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沒有改變,但對日本企業來說,由於日圓開始走低、新興經濟體人力成本上升,海外生產環境發生了變化。為此,出現一些廠家商討研究以穩妥的形式將生產據點遷回國內的情況,這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這種動向,說到底是海外生產規模的部分縮小。專家們指出,「這是重新調整國內工廠的運轉開工率,大部分僅停留在利用剩餘的原有廠房設備,還不至於出現關閉國外工廠,新建國內工廠的舉動。」實際上,佳能的御手洗冨士夫會長兼社長、松下的津賀一宏社長也在承認回遷國內動向的同時,表示「撤離海外生產據點是不可能的」。

新興市場,魅力依在

迅猛發展的中國經濟2015年度增速將繼續放緩至7%。而且,中國國內的人事費有可能進一步上漲,即便如此,擁有13億人的巨大市場魅力依在。比如汽車產業,如今,年銷量超過2,000萬輛的新車市場,縱觀世界也只有中國。而日本車的市場占有率甘拜歐美企業下風,各廠商正竭盡全力以圖挽回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弱勢。
就汽車產業而言,零件生產承包公司等配套產業涉及面廣,大廠家遷移生產據點,將帶來一系列的廣泛影響。特別是中國,成長速度放緩,社會問題等其他諸多風險並存,但即便如此,也無法捨棄13億人的巨大市場。豐田汽車公司的豐田章男社長明確表示,「對全球化生產銷售體制根本上不會做出改變」。不僅是汽車產業,其他行業也同樣,在基本認識上都可謂是大同小異。
松下、佳能據說在一年多以前就開始商討研究將部分海外生產遷回到國內。此次被視為「回歸國內」的舉措未必是出於日圓貶值而做出的決斷。而且,即便國外的人事費上升,但它在產品生產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大約為25%,這些費用在國內外也沒有太大不同。也就是說,將生產據點遷回國內所起到的人事費抑制效果是有限的。堅持在國內生產新產品的佳能會長兼社長御手洗表示,更寧願在以機器人為主的受人事費影響少的國內無人工廠進行生產。

製造業的海外生產比率,創歷史新高

那麼,從日本企業總體來看,海外事業的現狀又如何呢?
經濟產業省於2014年7月實施的「2013年度海外事業活動調查」顯示,製造行業的海外生產比例占國內法人整體的22.9%,海外設備投資比例為29.4%,均創歷史最高紀錄。製造業的設備投資額也4年連續增加,比上一年成長21.8%。從行業來看,汽車等運輸機械、化學比上年度分別增加了34.6%和29.1%;從地區上看,北美和亞洲分別比上年度成長了33.0%和9.6%。
同時,2013年度撤離(包括解散、遷移)的當地法人與上一年度相比增加44家,共有554家。其中,製造業減少了2家,為214家;非製造業增加了46家,為340家。另一方面,從地區來看,2013年度開設國外子公司的企業比例,在中國和東協各國比例上升,在歐洲和北美有所下降,在新興3經濟體(指韓國、臺灣、香港,略作NIEs3)基本保持不變。
從這個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日本企業在國外的經營活動,雖然各行業、企業出於戰略考慮,既有打入的舉措亦有撤離的動向,但在整體上則繼續呈現擴大趨勢。經濟的全球化正在急速發展,在消費需求地區「地產地銷」可以說已經定型。因為這種做法不僅可以避免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還可以在順應對方國家或地區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同時又能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對所在國的經濟貢獻度也很大。

選擇最佳生產地的潮流依舊不變?

基於國內外的這些情況,當日圓貶值成為常態後,部分產品減少對日「逆進口」,轉為國內生產的動向很有可能會持續下去。但即便如此,一般認為生產回遷也只停留在重新利用國內閒置工廠的範圍內,不會廣泛形成伴隨有大規模設備投資的趨勢。就近消費市場進行「最佳生產地」生產的基本方針恐怕不會改變。
日本抱有人口減少、內需不振、產業空洞化等諸多問題。正因為此,大企業生產據點的回歸可謂是一大喜訊,但真正的「回歸國內」則是不現實的。為重建經濟和提振地方活力,還需要研究考慮諸如挖掘國內的潛在需求、創造新的事業發展領域等其他對策。
撰文:編輯部 原田和義
標題圖片:大金工業公司滋賀製作所的空調室內機製造工程2014年10月,滋賀縣草津市(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