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日本的7-11便利商店登陸50週年。這家曾被形容為「異形的商店」的零售企業,起初在定位上既不像小型超市,也非傳統雜貨店。然而,隨著時間演進,7-11在日本成了超過2萬家分店的零售巨頭,其影響力遍及全球,甚至引發了與加拿大同業之間的數兆日圓規模的收購爭奪戰。
回顧歷史,7-11的成長深刻影響了日本家庭生活,同時推動了「日本型個人社會」的發展。這一現象使得7-11及其他便利商店(如全家、羅森)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小型零售業態。
7-11於1974年開設首家分店,當時日本正處於由大型超市如大榮(Daiei)主導的流通革命時期。大榮通過大量採購與銷售降低物價,滿足核心客群──典型的四口之家。然而,7-11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將重點放在「便利性」與「習慣的變遷」上,而非價格競爭。
起初,7-11的商品策略經歷了多次試行錯誤,最終確立了以「不需加工即食食品」為核心的概念。鈴木敏文說:「家庭食品商品化」是7-11的成功之道。他專心打造比家庭自製更優質的食品,例如御飯糰、便當與即食菜餚,以解脫家庭烹飪負擔為目標。
同時,7-11還進一步擴展服務,例如引入公共事業費繳納、銀行業務等,甚至挑戰外食市場,將消費者的需求無限擴展。
日本這種便利商店模式與日本「一人社會」的成熟密切相關。隨著1990年代後,企業和家庭等集體秩序的逐漸瓦解,個人主義在日本迅速崛起。便利商店因其為「一人」消費者提供高度自由與便利的服務而深受歡迎。7-11成為日本型個人主義的具體象徵,在全球零售市場中展現獨特的面貌。
儘管便利商店在日本面臨飽和,但它們仍以其靈活性和社會適應力,不斷重新定義「便利」。然而,這種零售模式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當今社會孤立化等問題。
資料來源:日經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