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日本一些長年問題包括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地域發展不均等都早有議論,相關政策也是要到安倍第二屆內閣才有比較明確的進展

 鄭力軒:

日本棒球二刀流巨星大谷翔平在今年八月陷入一個奇特困境,一方面打擊陷入低潮,打擊率大幅降低甚至到兩成的水準,但另一方面全壘打持續累積朝向40全壘打40盜壘的紀錄邁進,形成連續幾場出現唯一的安打就是全壘打的特殊現象。
耐人尋味的是,大谷八月「不是全壘打就是出局」(先不計保送)的局面,恰恰是日本政壇過去30多年來的寫照。筆者於2011年任職於中山大學舉辦日本研究年會,邀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日本研究學者Robert J. Pekkanen來台發表基調演講,他以「不是三振就是全壘打」為題討論日本政壇的走向。Pekkanen教授的觀察是日本政壇首相任期日益走向兩極化,若非極少數5年以上的長任期全壘打,多數都是不到兩年左右倉卒下台,由於這個「任期兩極化」現象有其深層的原因,這個趨勢應該會持續下去。
彼時日本政壇尚未進入第二次安倍內閣時代,長任期的案例只有小泉,日本民主黨也尚未「團滅」,乍看之下還有兩黨制的氛圍,筆者對這個觀察半信半疑。但從之後日本政局的發展來看,確實高度吻合Pekkenan教授的預測。具體來看,從中曾根康弘在1987年卸任之後至今37年間的21個首相中,只有兩位任期超過三年,分別是2001年4月到2006年9月任期達五年半的小泉純一郎,以及2012年12月到2020年9月任期達八年(加上第一屆)的安倍晉三。這兩位從日本戰後政治史的角度來看任期都相當長,小泉在卸任時任期為戰後任期第三長,僅次於吉田茂與佐藤榮作,而安倍第二屆內閣甚至打破了他叔公佐藤榮作的紀錄,而成為戰後日本任期最長的首相。
除了這兩位異數之外,其餘首相中不僅無人任期超過三年,連超過兩年的都非常稀少。1987年之後任期在2年到3年間的首相只有1989年到1991年間的海部俊樹,1996年到1998年的橋本龍太郎,以及最近決定下台的岸田文雄。換言之,雖然從其他國家的角度來看岸田不到三年的任期算短,但已是日本近37年來任期第三長的首相了。岸田在這個時候急流勇退,從歷史角度來看已經算是相當漂亮的下台身影了。除了前述五位外,過去37年間的其他十多位首相任期都未滿兩年,有些甚至未滿一年。
這些首相屬性各異,並沒有一致的特徵。其中固然包括透過傳統派閥領袖透過合縱連橫出線的竹下登、麻生太郎、福田康夫、森喜朗以及第一屆的安倍內閣,但也包括訴求改革的非自民黨首相細川護熙、鳩山由紀夫、菅直人與野田佳彥,也包括以篤實官員形象出線的小淵惠三以及安倍交棒的菅義偉。而在小泉與安倍卸任時許多人都認為較長任期的狀態會持續,但結果都是回到頻繁更迭的狀態。小泉卸任後歷經安倍第一次內閣、福田康夫以及麻生太郎三個短命內閣,最後以政黨輪替告終。安倍下台後則是由孰悉其施政的菅義偉續任,但也執政一年就下台。可以說無論哪一種出身的首相,都難逃「被三振」的命運。
這個頻繁更迭的結構對日本政治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每個新任首相上任剛用幾個月建立施政計畫後就下台,不僅人去政息,也使得日本不容易在重要課題上進行重大改革,在重要危機的應對上也常左支右絀。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進入銀行危機時,日本政府未能果斷採取國外相關問題的SOP,也就是注資銀行避免金融危機,在此同時撤換銀行的領導階層,而是任其拖延蔓延十多年,直到小泉時期才有比較明確的解決。
日本各界早在1990年代就意識到少子化問題,但要到安倍第二屆內閣時代才建立比較完整的對策以及建立新的移工政策。日本一些長年問題包括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地域發展不均等都早有議論,相關政策也是要到安倍第二屆內閣才有比較明確的進展,雖然成效仍有待觀察。阪神大地震、金融海嘯與311地震以及所衍生的福島核電廠危機的應對,也因首相的頻繁更迭而產生不小問題。而目前媒體雖然聚焦在誰可以成為下任首相,但即使新首相出線,究竟是小泉與安倍般揮出全壘打,或是如其他多數首相在很短的任期內就倉卒下台,是同樣值得關注的問題,而這個課題就必須回到日本政治制度與結構的特徵。
全文詳見留言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