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日經 社評:日本3·11災後3年復興路2014/3·11讓我們懂得 2012

社評:日本3·11災後3年復興路

2014/03/11
 
      造成1萬8000多人死亡和失蹤的東日本大地震轉眼已過去3年。如今仍有26萬受災群眾在臨時住宅等場所生活。經過這場大災難日本會發生改變嗎?

      在草莓産地宮城縣亙理町,200個住宅區即將建成。遭遇海嘯災害,位於「災害危險區域」的人們將集體向新住宅區轉移,不過預計將空出約10個住宅區。

   政府機構應對死板

       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受災者搬到了其他地區、放棄重建住宅。亙理町也在召集危險區域以外的受災百姓,不過日本國土交通省認為這是將住宅用於「目的以外的用途」,要求返還這部分的土地使用費用。

       因為災區居民區建設項目由國家全額出資,所以不允許經費被濫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受災者的想法會發生變化。國家的態度是不是太過僵硬了?

      即便如此,開始重建住宅的亙理町已經算是很不錯了。在受災地,確保的住宅用地和建成的國有住宅僅僅佔一小部分。因為想要確保轉移用地,卻因所有者不明以及用地未登記而難以推進。

       岩手縣提議國會設立一項新制度,規定只要自治體向第三機構支付購買費用,即使不經過所有者同意也可以著手動工建設。但是,由於此舉「可能侵害私有産權」,國會並未予以認可。

        東日本大地震已過去3年,中央政府機構僵硬的應對措施越來越明顯。不應根據制度來應對,而是應該根據受災地的情況靈活應對。這難道不是災後復興的出發點嗎?

       如果住宅重建進度放緩,在臨時住宅的生活將進一步走向長期化。很多老年受災者都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但是醫療和看護的人才卻嚴重不足。

       從阪神大地震來看,正式開始重建住宅時,被留在臨時住宅裏的老人很容易出現「孤獨死」。因此需要更多撫慰老人心靈的人。

      另外,災區的産業再生也尚未實現。在宮城縣石卷市的水産加工區,60%的企業已經重新投産,石卷漁港的漁獲量也恢復至接近70%。但是,實際情況並未恢復到數字所顯示的那樣。

        最大的煩惱就是人手不足。震災前居住在加工區附近的居民會作為兼職人員等來上班。但是,沿海地區遭到了海嘯的襲擊,現在很多人都分散居住在內陸地區。

       石卷魚市場的社長鬚能邦雄説:「由於離加工區較遠,有人不願意回來工作」。如果受災者遲遲不就業,工廠將無法正式投産。

       和宮城和岩手縣相比,福島縣的復興相對滯後。福島第1核電站不斷洩漏污水,在事故中溶解的核燃料的狀況也尚不清晰。首先必須盡全力治理污水,逐漸推進廢爐作業。

       清除放射污染方面也遲遲不見進展。政府將清污的目標調整為「將長期輻射物質攝取量降低至每年1毫西弗(mSv)」,改為基於居民輻射物質攝取量數據來靈活判斷達成狀況。

       圍繞1毫西弗的目標,不少聲音批評「目標過高」,應當進行調整。國家和自治體應該遵照新指針加快清污工作的步伐。

   有必要集中住宅等設施

        日本政府計劃4月1日在田村市的部分地區解除避難指示。不過,居民對於避難解除1年後才支付損害賠償以及返回田村市的居民和不返回居民的賠償額不同感到強烈擔憂和不滿。

       在大熊町和雙葉町,越來越多的居民覺得避難生活將走向長期化,「除污作業結束後也不打算回去」。考慮到放棄返回故鄉的居民,希望國家能夠在確保固定住所、就業以及上學方面加大援助力度。

       很多受災區都出現過疏化趨勢。因此在災後復興時有必要以公共設施為中心儘量將住宅集中到一起。防災視點方面應該考慮到避難建築等,而不是一味依賴防潮堤。

       另外農業和漁業設施的規模也有必要擴大。僅僅回到過去的水平在今後的産地間競爭中將無法取勝。

       如果受災地無法真正實現復興,便不會誕生全新的日本。因此,國家和自治體有必要靈活運用制度、結合地區實際情況來出台再生政策。

****

社評:3·11讓我們懂得

2012/03/12
 
     日本在世界上不可能單獨生存。在3・11日本大地震之時和之後的經濟混亂中,日本與世界之間「絆」(紐帶、聯絡)的重要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日本必須吸取教訓,走上新的經濟增長之路。

     在此次災區的日本東北地區有很多工廠遭遇災害,零件供應鏈出現了中斷。其影響不僅限於日本國內,美國和歐洲等主要企業的生産也蒙受了打擊。

      在人命救助和災區重建過程中,世界各國都熱情地伸出了援手。不僅是美國和歐洲的已開發國家。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都提供了支援。

      日本在經濟和心理層面與世界的「絆」超過了我們日本人的想像。在經濟萎靡不振的「失去的20年」中,日本國內瀰漫著內孤立封閉的情緒,而此次的地震讓日本懂得了很多。

     我們懂得了一處零部件工廠遭遇災害會導致整體生産活動停止,這樣的製造業的流程是日本經濟的「弱點」。今後有必要打破長期重視效率和短期成本而建立起來的關聯企業交易的束縛,進而建立更加開放的採購網。

     我們懂得了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中,圍繞事故發生後的應對舉措,電力行業等相互勾結的「原子能村」的封閉性。希望日本的核電相關企業和團體認真反省引發重大事故的現實。不要試圖僅僅依靠國內企業來實施廢堆和去污作業,還應大力學習美、法和俄羅斯等國的經驗。

     我們還懂得了日本欠缺向世界發佈信息和進行對話的能力。世界各國不斷抱怨無法了解有關日本核電站事故的實情和政府內部的決策過程。如果不具備將自身信息傳達給對方的能力,就難以實現相互理解和協調。

     另一方面,我們還懂得了日本的「優勢」。這就是在悲慘的境地中,維護社會秩序的能力、工作在一線的人們的堅韌不拔、凝聚力和互助精神等。作為日本競爭力核心的技術能力正是植根于這樣高度發達的工作一線文化。

     作為技術和産品的供給基地,日本的影響力得到了再次確認。美國蘋果公司「iPhone」的約35%零部件由日本生産。沒有日本就無法生産出産品的企業在海外為數眾多。    克服從地震中了解的「弱點」,發揮「長處」,就可以找到引導日本走向復興的道路。現在正是日本轉向新增長模式的機會,不要在少子老齡化過程中抑制供給以實現均衡,而是與需求不斷增長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等經濟體實現共存共榮。

      日本的貿易收支(國際收支數據)在去年時隔48年後再次轉為赤字。將目光瞄準美、歐已開發國家市場,在汽車、家電、鋼鐵和機械這4個領域鼓勵出口的過去的成功經驗已經風光不再。

      如果將海內外的勞動成本按照美元進行比較,橫濱的工資是韓國首爾市的2.5倍,是中國廣州市的10倍,越南胡志明市的30倍。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影響必然會長期化,在現階段,與美歐和韓國已經達到約2倍的産業電費差距也不可能輕易解決。

     今後,日本應轉換「日本製造能力」的核心。如果在日本國內生産同等技術水平的産品,在價格上就很難戰勝亞洲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

      在海外盈利,然後返回日本的全球化經營模式是企業成長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在日本地震後,節能、醫療和信息通信等領域的需求不斷高漲,相關技術開發和經驗累積迅速加快。日本企業應該明白,這是將經營重心轉向高附加值的産品和服務的歷史性良機。

      而政策決策和企業經營所需要的是進軍世界的勇氣。例如將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TPP)看作是美國在農業等領域敲開日本市場的工具是非常錯誤的。

     不要迫於外部壓力而實施防禦,而應該在海外積極構建日本的人才、技術和投資資金活躍的舞臺,使之成為提高日本國內生産效率的「TPP」。不斷減少的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援助發展中國家也不是唯一目的,在世界上廣交朋友就是日本對未來進行投資。

    要從國內走向海外。要將地震當做轉機,轉變發展思路,讓日本與世界實現共同增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