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Joel來談日本 :日本人百年來結婚「傳統」的構建。

 日本人百年來結婚「傳統」的構建。

每年六月,隨著「六月新娘」(June Bride)浪漫氣氛的蔓延,不少新人選擇在這個時節步入婚姻殿堂。然而,當我們習以為常地參加教堂婚禮或在飯店舉辦盛大婚宴時,是否曾思考過,日本人為何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舉行結婚儀式?這種邀請親友至公共場所,莊重宣誓終身承諾的婚禮形式,究竟從何時開始,如何逐步發展為今日的樣貌?
若追溯歷史,可發現現代日本結婚儀式的濫觴,與1900年(明治33年)大正天皇尚為皇太子時,在宮中賢所舉行的「結婚之禮」密切相關。這場儀式受到當時報刊大幅報導,影響深遠,也成為神前結婚式萌芽的契機。此後,位於東京日比谷的日比谷大神宮(今東京大神宮)開始面向一般民眾開放神前婚禮,成為日本第一個實施此種儀式的神社。
在此之前,日本傳統婚禮禮儀中,原本的結婚形式其實相當簡樸而莊重。根據鎌倉時代以來傳承的「弓馬術禮法小笠原教場」第三十一代傳人小笠原清忠的說法,傳統的婚禮應是「不讓他人觀看,只由新人兩人完成的儀式」。在小笠原流的做法中,婚禮是在新郎自宅舉行,由新娘前來共赴儀式,儀式分為向神明奉告的「陰之式」與象徵人倫的「陽之式」,並在其中進行三三九度等儀式來完成婚約誓言。小笠原清忠本人及其父親與兒子都遵循此流派,在家中舉行了婚禮。
1901年3月與5月,神社與教育界攜手合作,舉行了由實踐女學校(今實踐女子大學)下田歌子校長參與主導的模擬結婚式。當時許多女學生參與其中,讓尚未接觸過神前婚禮的一般民眾理解其意義與流程。東京大神宮的禰宜唐松義行表示,這些活動不僅展示儀式本身,也引起知識分子的關注與支持,像是當時海軍軍醫總監高木兼寬就在觀禮後深受感動,進而成為日比谷大神宮第一對新人婚禮的媒酌人。
隨著推廣活動的進行,東京大神宮的神職人員更親赴各地神社舉辦講習會,使神前婚禮逐步獲得認同並於上流階層間擴散。1908年《東京朝日新聞》即報導「神前結婚的繁盛」,記載了東京地區如神田明神、日枝神社、出雲大社麻布分社等地,紛紛舉行神前婚禮的盛況。
1923年(大正12年)關東大地震的發生,對神前婚禮的推廣造成巨大衝擊。包括日比谷大神宮在內的多處神社被毀,婚禮場地一度陷入缺乏的窘境。然而,就在災後重建的陰霾中,東京帝國飯店成為另一個轉捩點。飯店支配人犬丸徹三注意到,許多新人在日比谷大神宮舉行儀式後,會選擇於帝國飯店舉行披露宴,因此他構思是否能直接在飯店中舉行神前婚禮,讓儀式與宴會一體進行。
這個構想促成「永島式」婚禮的誕生。「永島婚禮會」創辦人永島藤三郎自1909年起即提供以神前式為基礎的「出張婚禮服務」,派遣神主與巫女至新人人家中進行簡化但莊重的儀式。當時的神主與巫女會將神壇裝載於大八車中,前往各家舉行儀式。帝國飯店吸收此概念後,成為日本最早實施「飯店婚禮」的場所之一,並與永島家族合作,於同年實施了第一場「永島式」神前婚禮。
永島婚禮會第五代傳人永島康彥表示,這種儀式較傳統家中婚禮簡潔,卻保留其核心意涵,為當時地震後無法使用神社的人們提供一種新選擇。從此以後,飯店婚禮的風氣日漸興盛,「神前婚禮+宴會」的一體化模式深受新人與家庭歡迎,亦成為今日飯店婚禮文化的雛型。
進入昭和後期與平成初期,日本社會與媒體風潮的變化,也帶動了結婚儀式形式的轉變。1980年代起,教堂婚禮逐漸成為新興主流。根據婚禮情報誌《Zexy》總編輯日置香那子指出,此現象一方面受到名人效應影響,如1980年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在霊南坂教會的婚禮引發關注;另一方面則是白色婚紗形象與西式浪漫愛情觀在電視劇、音樂與廣告中的強力灌輸,使教堂式婚禮日益普及。
調查顯示,1970年代選擇教堂婚禮的比例僅為6.8%,但是到了1980年代已翻倍成長,並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超越神前婚禮的比率。此後,西式婚禮不再只是模仿歐美的形式,更逐步發展出適合日本文化的獨特風格,例如戶外草坪儀式、庭園教堂等新興場地。
教堂婚禮的流行,不僅改變儀式的宗教形式,也帶來整體氛圍的轉變。從原本重視家庭長輩、宗族關係的傳統婚禮,轉向以新人為中心、重視浪漫與個人感情的表達方式,使結婚儀式不再只是家族之間的契約,而是一場情感的公開承諾與祝福。
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結婚文化迎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自2000年代以來,「宅邸風婚禮」(House Wedding)與「人前式」等新型婚禮樣式陸續興起。「人前式」強調由賓客作為見證人,不依附特定宗教,儀式設計也更為自由且個性化,尤其受到年輕世代的歡迎。
根據《Zexy結婚趨勢調查》2023年度數據顯示,全國婚禮樣式分布為教堂式46.9%、人前式36.7%、神前式15.2%、佛前式僅0.4%。其中人前式的高比例反映出現代新人對傳統與宗教儀式日益淡化,更重視真實情感與自由創意的呈現方式。
更值得注意的是,《Zexy》編輯團隊近期提出的婚禮新概念:「NO標準婚」,主張打破傳統規範,讓新人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婚禮。從賓客名單不再依循人情壓力、而是邀請最親近的摯友;到誓詞內容融入幽默、真摯與回憶,儀式不再拘泥形式,而是展現兩人個性的延伸這。
現代婚禮後來則更加多樣化,延伸出如「婚紗寫真」的形式。這種不舉行正式婚禮,僅拍攝婚紗照的「Photo Wedding」,在疫情期間受到矚目。帝國飯店從 2023 年起推出「帝國婚紗攝影旅程」,讓新人能在飯店內多個經典場景中拍攝,飯店行銷人員加地美沙季表示,這是回應社群平台興起與新人發信方式改變的結果。
另一種新興形式為「單人婚禮」(Solo Wedding),由京都的女性向旅行社「Cherka Travel」於 2014 年起推出,提供未婚女性穿上婚紗、拍攝婚照的體驗旅程。代表井上ゆき子表示,這是為了回應「雖未婚,但希望穿上婚紗一次」的需求,如今也擴散到其他業者。
婚禮從神前式的莊嚴神聖,到教堂式的浪漫夢幻,再到今日人前式的自由溫馨,這場百年來的變革並非僅止於儀式形式的轉換,更深刻反映出日本社會對婚姻、家庭與個人價值觀的持續演變。從以家族為核心到以愛情為中心,再到如今強調自我實現與彼此尊重,結婚不再是社會或家庭的義務,而是兩人共同編織生活故事的起點。
結婚儀式的形式固然多變,但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意義始終未變——那是一份慎重的承諾,也是對未來共同生活的溫柔宣言。在形式不拘的今天,最重要的,仍是婚禮所凝聚的心意,以及在這段關係中彼此所許下的真誠與信任。無論是神社、教堂,還是庭園或自宅,只要用心籌劃,便能成就一場獨一無二、令人難忘的婚禮。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