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喜歡住在日本

 // 我為什麼喜歡住在日本?這裡安全、乾淨、秩序井然,幾乎沒有意外。火車準時。去餐廳吃飯,食物和圖片上一模一樣。麵包店和美食廣場一塵不染。店員專業、有禮貌,認真對待工作——看不到手機,甚至不會和同事談私事。街道大部分地方都一塵不染,尤其是在郊區。你不太可能在地上看到雜草或散落的石頭,更不用說垃圾了。我聽過有人說寂靜的火車沒有生命,但作為一個熱愛寧靜的人,這裡非常適合我。這裡是強迫症患者的天堂,一個為內向者和外向者打造的地方。我不知道東京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但儘管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之一,我卻在這裡找到了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寧靜。今天看到火車站台上排成一排的工人正在清理原本並不髒的護欄,我感到很自豪,覺得每個細節都很重要,都值得關注和尊重。

Why do I like living in Japan? It's safe, it's clean, and it has order. There are very few surprises. Trains are on time. When you go to a restaurant, the food that arrives is exactly like it is pictured. The bakeries and food halls are immaculate. Shop workers are professional, have manners and take their jobs seriously – no phones in sight, or even talking to their coworkers about personal things. For the most part, the streets are spotless, especially in the suburban areas. You are unlikely to see weeds or stray rocks on the ground, let alone trash. I have heard some people say that the silent trains have no life, but as someone who values peace and quiet, it suits me perfectly. It is an OCD paradise, a place built for introverts as much as extroverts. I don't know how Tokyo manages it, but despite being one of the busiest cities in the world, I have found a calmness unmatched by anywhere else. Seeing a line of workers on the train platform today, cleaning a barrier that wasn't even that dirty to begin with, shows me a sense of pride, that every detail is important, and deserves attention and respect.//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作者:坂口孝則 書名:買い負ける日本( ByJoel愛亂翻書 ;Joel來談日本)

 Joel來談日本

在全球供應鏈競爭白熱化的時代,日本正陷入一場鮮為人知的危機──「買い負け(買輸)」。這個詞彙由商務顧問坂口孝則提出,指出日本企業無法以有競爭力的價格與效率在全球市場上取得必要資源,從半導體、液化天然氣(LNG)、食材,到人力與木材,無一倖免。過去曾被視為製造與品質標竿的日本,如今卻在關鍵資源的國際競爭中節節敗退。
問題的根源並非偶發,而是深植於日本企業體質與經營文化之中。長年以來對高品質與細節的極端堅持,以及不擅長迅速決策與大量採購的習性,使日本在全球供應商眼中逐漸失去吸引力。坂口孝則透過具體案例,像是築地市場在20年前便曾以高價競標鮪魚卻敗給香港企業、建設業者抱怨資材與人手雙重不足,揭示問題的全面性與長期性。日本已非偶爾「買輸」,而是系統性地「買不起」。
坂口孝則主張,日本企業體質中存在結構性問題,而這些正是導致「買い負け」的主因。首先是長期的低價格志向與少量購買傾向,使日本被視為不具商業吸引力的對象。其次,過度追求品質與細節,例如對糖果包裝過度檢查,或僅因釘子顏色不符即拒收貨物的情況,讓國外供應商深感困擾,進一步降低與日本交易的意願。
此外,「全員參與」、「全員同意」的組織文化,也讓日本在迅速決策與應對變化上力有未逮。從公司會議因「我沒聽說過」而一再召開,到新技術導入被質疑「其他公司也在用嗎?」等保守心態,都阻礙企業快速轉型。這種缺乏壓倒性領導力與年輕決策者的局面,也因高齡化加劇,成為改革的最大絆腳石。
書中也指出,日本特有的「すり合わせ」(磨合)文化與多層次供應鏈結構,原本是提升品質與效率的制度,卻在全球市場中變成效率低落與溝通困難的象徵。這不僅影響供應鏈整體效率,更成為日本在跨國貿易中的包袱。海外供應商不願花時間配合繁瑣程序,轉而選擇反應快速、標準明確的競爭對手。
面對這樣的困境,坂口孝則在書中提出一系列具體且深層的改革建議。他強調,單靠表面對策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唯有徹底改變企業文化與價值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頹勢。
首先是改變交涉方式。他指出,國際談判並非只看結果,而是需與對方就「方式與結果範圍」達成共識,展現更高的靈活度與合作精神。其次是決策速度的提升。當日本企業仍陷於冗長程序與責任分散的內部流程時,其他國家早已在幾天內完成重大採購決策。這種落差,正是日本「買不贏」的直接原因之一。
這個例子,可以最近從美日關稅談判看得非常明顯。石破與赤澤的談判團隊,就是典型的日本企業模式,冗長沒有戰略導向的談判方式,對於善於使用時差攻擊的川普團隊來說,就很容易敗下陣來。
品質要求方面,也需現實調整。與其堅持近乎苛刻的標準,不如根據市場與供應實況彈性調整,讓買賣雙方都能從交易中獲益。此外,坂口孝則也呼籲加快世代交替,並積極引進外部專業與國際人才,以突破思維封閉與體質僵化的困境。過去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曾大量引進外國顧問加速現代化,如今也需再次借力外部視角,走出困境。
這本書提了一個關鍵的建議,是將焦點從「製造」轉向「價值創造」。日本若仍只擅長生產高品質商品,卻無法創造品牌、體驗與服務的整體價值,在全球經濟中將持續喪失話語權。也就是在堅持職人精神的同時,請要先找到你的買家或是客戶。仔細去研究熊本台積電以及北海道的 Rapidus 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就會很容易感受到這當中的差異。購買力的下滑,不僅是價格競爭的結果,更是價值鏈缺位的反映。
《買い負ける日本》最大價值在於成功引發一場針對企業體質與國家競爭力的社會性討論。從半導體短缺到LNG供應危機,再到人力不足與運費高漲,日本面臨的已非單一領域的問題,而是一場關乎生存的綜合性挑戰。坂口孝則以「買輸」為切口,撕開了日本經濟與產業體系的結構性裂痕。
這樣的發展趨勢顯示,日本必須正視自己在全球市場中的新地位與劣勢,摒棄自我感覺良好的「日本品質」神話,迎接真正以價值與速度取勝的國際競爭邏輯。否則,即使生產再優秀、技術再精湛,也無法改變「想買卻買不到」的現實,終將被市場邊緣化。
書名:買い負ける日本
作者:坂口孝則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134
7
14
留言
分享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Joel來談日本 :日本人百年來結婚「傳統」的構建。

 日本人百年來結婚「傳統」的構建。

每年六月,隨著「六月新娘」(June Bride)浪漫氣氛的蔓延,不少新人選擇在這個時節步入婚姻殿堂。然而,當我們習以為常地參加教堂婚禮或在飯店舉辦盛大婚宴時,是否曾思考過,日本人為何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舉行結婚儀式?這種邀請親友至公共場所,莊重宣誓終身承諾的婚禮形式,究竟從何時開始,如何逐步發展為今日的樣貌?
若追溯歷史,可發現現代日本結婚儀式的濫觴,與1900年(明治33年)大正天皇尚為皇太子時,在宮中賢所舉行的「結婚之禮」密切相關。這場儀式受到當時報刊大幅報導,影響深遠,也成為神前結婚式萌芽的契機。此後,位於東京日比谷的日比谷大神宮(今東京大神宮)開始面向一般民眾開放神前婚禮,成為日本第一個實施此種儀式的神社。
在此之前,日本傳統婚禮禮儀中,原本的結婚形式其實相當簡樸而莊重。根據鎌倉時代以來傳承的「弓馬術禮法小笠原教場」第三十一代傳人小笠原清忠的說法,傳統的婚禮應是「不讓他人觀看,只由新人兩人完成的儀式」。在小笠原流的做法中,婚禮是在新郎自宅舉行,由新娘前來共赴儀式,儀式分為向神明奉告的「陰之式」與象徵人倫的「陽之式」,並在其中進行三三九度等儀式來完成婚約誓言。小笠原清忠本人及其父親與兒子都遵循此流派,在家中舉行了婚禮。
1901年3月與5月,神社與教育界攜手合作,舉行了由實踐女學校(今實踐女子大學)下田歌子校長參與主導的模擬結婚式。當時許多女學生參與其中,讓尚未接觸過神前婚禮的一般民眾理解其意義與流程。東京大神宮的禰宜唐松義行表示,這些活動不僅展示儀式本身,也引起知識分子的關注與支持,像是當時海軍軍醫總監高木兼寬就在觀禮後深受感動,進而成為日比谷大神宮第一對新人婚禮的媒酌人。
隨著推廣活動的進行,東京大神宮的神職人員更親赴各地神社舉辦講習會,使神前婚禮逐步獲得認同並於上流階層間擴散。1908年《東京朝日新聞》即報導「神前結婚的繁盛」,記載了東京地區如神田明神、日枝神社、出雲大社麻布分社等地,紛紛舉行神前婚禮的盛況。
1923年(大正12年)關東大地震的發生,對神前婚禮的推廣造成巨大衝擊。包括日比谷大神宮在內的多處神社被毀,婚禮場地一度陷入缺乏的窘境。然而,就在災後重建的陰霾中,東京帝國飯店成為另一個轉捩點。飯店支配人犬丸徹三注意到,許多新人在日比谷大神宮舉行儀式後,會選擇於帝國飯店舉行披露宴,因此他構思是否能直接在飯店中舉行神前婚禮,讓儀式與宴會一體進行。
這個構想促成「永島式」婚禮的誕生。「永島婚禮會」創辦人永島藤三郎自1909年起即提供以神前式為基礎的「出張婚禮服務」,派遣神主與巫女至新人人家中進行簡化但莊重的儀式。當時的神主與巫女會將神壇裝載於大八車中,前往各家舉行儀式。帝國飯店吸收此概念後,成為日本最早實施「飯店婚禮」的場所之一,並與永島家族合作,於同年實施了第一場「永島式」神前婚禮。
永島婚禮會第五代傳人永島康彥表示,這種儀式較傳統家中婚禮簡潔,卻保留其核心意涵,為當時地震後無法使用神社的人們提供一種新選擇。從此以後,飯店婚禮的風氣日漸興盛,「神前婚禮+宴會」的一體化模式深受新人與家庭歡迎,亦成為今日飯店婚禮文化的雛型。
進入昭和後期與平成初期,日本社會與媒體風潮的變化,也帶動了結婚儀式形式的轉變。1980年代起,教堂婚禮逐漸成為新興主流。根據婚禮情報誌《Zexy》總編輯日置香那子指出,此現象一方面受到名人效應影響,如1980年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在霊南坂教會的婚禮引發關注;另一方面則是白色婚紗形象與西式浪漫愛情觀在電視劇、音樂與廣告中的強力灌輸,使教堂式婚禮日益普及。
調查顯示,1970年代選擇教堂婚禮的比例僅為6.8%,但是到了1980年代已翻倍成長,並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超越神前婚禮的比率。此後,西式婚禮不再只是模仿歐美的形式,更逐步發展出適合日本文化的獨特風格,例如戶外草坪儀式、庭園教堂等新興場地。
教堂婚禮的流行,不僅改變儀式的宗教形式,也帶來整體氛圍的轉變。從原本重視家庭長輩、宗族關係的傳統婚禮,轉向以新人為中心、重視浪漫與個人感情的表達方式,使結婚儀式不再只是家族之間的契約,而是一場情感的公開承諾與祝福。
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結婚文化迎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自2000年代以來,「宅邸風婚禮」(House Wedding)與「人前式」等新型婚禮樣式陸續興起。「人前式」強調由賓客作為見證人,不依附特定宗教,儀式設計也更為自由且個性化,尤其受到年輕世代的歡迎。
根據《Zexy結婚趨勢調查》2023年度數據顯示,全國婚禮樣式分布為教堂式46.9%、人前式36.7%、神前式15.2%、佛前式僅0.4%。其中人前式的高比例反映出現代新人對傳統與宗教儀式日益淡化,更重視真實情感與自由創意的呈現方式。
更值得注意的是,《Zexy》編輯團隊近期提出的婚禮新概念:「NO標準婚」,主張打破傳統規範,讓新人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婚禮。從賓客名單不再依循人情壓力、而是邀請最親近的摯友;到誓詞內容融入幽默、真摯與回憶,儀式不再拘泥形式,而是展現兩人個性的延伸這。
現代婚禮後來則更加多樣化,延伸出如「婚紗寫真」的形式。這種不舉行正式婚禮,僅拍攝婚紗照的「Photo Wedding」,在疫情期間受到矚目。帝國飯店從 2023 年起推出「帝國婚紗攝影旅程」,讓新人能在飯店內多個經典場景中拍攝,飯店行銷人員加地美沙季表示,這是回應社群平台興起與新人發信方式改變的結果。
另一種新興形式為「單人婚禮」(Solo Wedding),由京都的女性向旅行社「Cherka Travel」於 2014 年起推出,提供未婚女性穿上婚紗、拍攝婚照的體驗旅程。代表井上ゆき子表示,這是為了回應「雖未婚,但希望穿上婚紗一次」的需求,如今也擴散到其他業者。
婚禮從神前式的莊嚴神聖,到教堂式的浪漫夢幻,再到今日人前式的自由溫馨,這場百年來的變革並非僅止於儀式形式的轉換,更深刻反映出日本社會對婚姻、家庭與個人價值觀的持續演變。從以家族為核心到以愛情為中心,再到如今強調自我實現與彼此尊重,結婚不再是社會或家庭的義務,而是兩人共同編織生活故事的起點。
結婚儀式的形式固然多變,但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意義始終未變——那是一份慎重的承諾,也是對未來共同生活的溫柔宣言。在形式不拘的今天,最重要的,仍是婚禮所凝聚的心意,以及在這段關係中彼此所許下的真誠與信任。無論是神社、教堂,還是庭園或自宅,只要用心籌劃,便能成就一場獨一無二、令人難忘的婚禮。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