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ppon 日本 心得帖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日本人與宗教——「無宗教信仰」與「類宗教信仰」

首頁 > 深度報道 > 從宗教解讀日本
專題 從宗教解讀日本
日本人與宗教——「無宗教信仰」與「類宗教信仰」
島薗進 [作者簡介]
  • 社會
  • 生活
  • 文化
[2014.06.17]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
宗教對人類「個體」的確立與社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對於現代日本人而言,宗教具有怎樣的意義?在戰前戰後的國家成立期宗教曾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宗教學家島薗進先生將為我們解讀日本人與宗教的關係。
  • 14
  • 簡單視圖 / 列印

《日本人為何無宗教信仰》一書引發強烈反響

1996年,宗教學家阿滿利麿出版了《日本人為何無宗教信仰》(筑波新書)一書。該書還被翻譯成英語和韓語,引發了極大的反響。阿滿先生認為,儘管大家都說日本人是無宗教信仰的,但想必這只是相對於「創唱宗教」而言的。創唱宗教指的是擁有特定教祖和明確教義的宗教。基督教的教祖是耶穌基督(Jesus Christ),佛教的教祖是喬達摩・佛陀(Gautama Buddha,釋迦),伊斯蘭教的教祖是穆罕默德(Mohammed)。而印度教和神道則沒有特定的始祖。此外,民間信仰也不存在特定的始祖,可以說是由無名之輩自然奉行而形成的。
日本的宗教長期深受創唱宗教的影響。6世紀傳入日本的佛教在19世紀中期之前,一直是最具影響力的宗教。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日本人在舉行葬禮時採用佛教儀式,或者喜歡佛像,其中一些人還可以辨別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超過大半數的國民每年都會掃墓,並且採用的是在墓前雙手合十的拜佛方法。
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基督教也產生了強大的影響。不過,儘管基督教通過學校和學術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影響,但作為宗教團體的基督教信徒人數僅占日本總人口的1%左右。再看神道,其中也出現了部分創唱宗教。19世紀中期,一位名叫中山Miki的農婦創立的天理教便是一個例子。許多新宗教都受到了神佛習合宗教的影響。19世紀中期以前,雖說都稱作神道,但與佛教關係密切的派別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可見佛教影響之大。

基於自然宗教的日本人的信仰

如上所述,儘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創唱宗教的影響,但阿滿先生表示,總體而言,日本人的信仰基礎是自然宗教。人們禮拜土地和家族的神明,不過多數情況下教義都不太發達。思考一下「無宗教信仰」指的是什麼,廣義上也許可以說是神道,或者可以說是民間信仰。首先是自然宗教產生了影響,之後又受到了創唱宗教的影響,儘管如此,這種影響並未達到根深蒂固的程度。因此,許多日本人一旦接觸到強勢的創唱宗教就會覺得有些不知所措,認為自己無法適應創唱宗教。這意味著他們不信仰狹義的「宗教」(創唱宗教),從而構成了眾多日本人聲稱自己「無宗教信仰」的理由。
這便是阿滿先生《日本人為何無宗教信仰》一書的主要論點。該書發行於1996年。前一年,即1995年發生了奧姆真理教事件。這個宗教組織的信徒中,20多歲的男性,尤其是大學生和研究所學生居多,甚至還有一些具備電腦圖學(Computer Graphics,CG)、醫學和自然科學等高級專業知識的年輕人。他們之所以熱衷於奧姆真理教,是否正是因為日本「無宗教信仰」呢?
針對這一問題,阿滿先生將答案歸結為「自然宗教」的存在,但自然宗教未必還是過去的模式。也有觀點認為,自然宗教本身是起源於原始人時代的宗教,其進一步發展至擁有高度智慧的階段後產生的便是創唱宗教。這可以理解為,世界的文明是在這種高等創唱宗教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作為日本來說,自然宗教指的是佛教傳入之前的宗教。
或許神道也可謂是接近於自然宗教的一種宗教。上世紀80年代,在奧姆真理教被傳媒炒的沸沸揚揚之前,「萬物有靈論」一詞早已廣為流傳。提起神道,似乎與日本的民族主義有所關聯,具有排斥外國人的意味,但如果將神道表述為萬物有靈論,或許給人的印象就變了。日本這個國家建立以前就有的古代時期的神道叫做「古神道」,而一部分日本人認為植根於自己心中的正是這種古神道。可是,從宗教學專家的角度來看,這種想法只是現代人圖方便臆造出來的說法而已。

作為「類宗教信仰」的儒教

如上所述,針對日本人宗教信仰這一問題,有一種觀點將日本人的特點歸結為無宗教或自然宗教信仰。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也可以著眼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便是對「宗教」本身沒有太多感情的日本人也通過各種形式接觸著「類宗教信仰」。
比如儒教。日本人非常重視禮儀。日本人無論對誰都要低頭行禮,可以認為這是深受儒教影響的結果。此外,日本要使用敬語。即便是國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之間,對學長和後輩的用詞也迥然不同,這是因為日本人重視「長幼之序」。崇尚對逝者的禮儀也是儒教的特點之一。雖然之前提到了葬禮和掃墓儀式都屬於佛教範疇,但實際上也可以說其受到了儒教的影響。有觀點認為,儒教是否屬於「宗教」這一問題的答案會因「宗教」的定義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尊重「天」之「命」、尊重由祖先傳向子孫的生命延續、尊重被禮儀賦予神聖性的秩序等做法都反映了其具有宗教性。此外,可以認為,東亞地區說的「道」相當於源自西方的「宗教」一詞。對於生活在17-18世紀的日本人而言,佛教和儒教都是向人傳「道」之教。

漫畫《浪人劍客》中的「孤獨」—著迷於「道」的現代日本人

儒教雖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類宗教信仰」,但明治維新以後,已經難以在現實社會中發現其蹤影。不過,還有許多其他「類宗教信仰」的例子。比如,漫畫《浪人劍客》(井上雄彥創作,講談社發行)截至2013年10月共發行了36卷,自1998年在雜誌上開始連載以來,在日本國內的發行冊數已超過6,000萬冊。主角是一名生活在16-17世紀的武士,名叫宮本武藏,身為流浪武士,卻是劍術高手,同時還撰寫了關於武士道的書籍。原作是1935年吉川英治在報紙上連載的小說《宮本武藏》。該小說大受歡迎,甚至被拍成了電影。
2013年10月發行的《浪人劍客》第36卷(井上雄彥創作,講談社發行)Ⓒ ITPlanning,Inc.
要問該作品為何受到現代年輕人的愛戴,一個原因在於其描寫的「孤獨」令人印象深刻。《浪人劍客》的主角雖是武士,卻是一位沒有主君的流浪武士,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由之身。他離開故鄉,浪跡天涯,在全國各地不斷尋覓強敵,發起挑戰,所向無敵。而戰勝對手之時又總是拼上了性命。因此,他必須保持隨時死去的心理準備。主角覺得自己不明白活著的意義,一生都在自我追問必須不斷戰勝敵人的意義,以及與敵人戰鬥這一行為本身的意義。獲勝本身已成為目的,這樣一種世界觀似乎也強烈地打動了現代人的心靈。
由於200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武士道一詞的人氣日益高漲。所謂武士道,就是抱著拼死搏鬥,不惜為主君獻出生命的心理度過每一天的精神世界。時刻做好死的準備是一個重要的要素。人們被這種觀念體系深深吸引。甚至可以認為,人們覺得在尋找為何而生這一問題的線索時,武士道為自己提供了一個靈感。如此看來,在日本人之中,即便是感到與宗教有距離之人,但只要涉及「道」,也仍有許多人會通過各種形式與之發生關係。
比如,許多考入東京大學宗教學科的學生都很喜歡音樂或戲劇等藝術。同時,練習合氣道和弓道等武道項目的人也非常多。就筆者接觸過的例子而言,相當多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和大學後喜歡上武道,出於希望加深武道感悟的目的而選擇了進入宗教學科。不僅是年輕人,還有許多老年人學習陶藝、茶道等,通過技藝之道尋求心靈的安寧。他們並非想要鑽研透徹難以捉摸、飄忽朦朧的「宗教」,而是希望通過更加貼近生活的「技」和「道」來尋求心靈的平和安寧。試圖通過具體而切身的事物來獲取精神上的價值,這可謂是日本文化的一個特徵。

通過學校得到推廣的「國家神道」

如上所述,日本人擁有許多「類宗教信仰」。因此,大家難以自我覺察其為「宗教」。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或許就是「國家神道」。截至1945年,日本的學校一直推崇「教育敕語」。那是明治天皇於1890年向全體國民頒布的有關教育根本精神的聖諭。之後,小學成為了深受天皇聖諭影響的場所。此後直至戰敗的數十年間,眾多日本人都習慣了神道式的禮拜。大家都會遙拜伊勢神宮和皇宮,前往靖國神社和明治神宮參拜,向天皇的聖像和教育敕語低頭行禮。這即是所謂的國家神道。在這一時期,可以說大多數日本人都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習慣了國家神道。
生於上個世紀20年代前半期的筆者父母那一代人,在成年以後依然可以憑記憶哼唱小學時代每逢2月11日紀元節(※1)都要吟唱的歌曲(紀元節之歌)。
這些歌的歌詞講述了皇祖皇宗是擁有天照大神血統的天孫邇邇藝命(瓊瓊杵尊)的子孫,繼承了皇祖皇宗血脈的天皇統治日本等內容。同時,歌中還提及了飛鳥(奈良縣)。說到飛鳥,這是7世紀前後歷代天皇建立都城,確立天皇家統治地位之地。
其他歌詞中還提到了神武天皇作為首位天皇拉開祭政一致(即政教合一——譯註)的統治序幕之初的事情。奈良縣橿原市據傳是這位具有神話色彩的神武天皇即位之地,這裏的橿原神宮創建於1890年,也就是頒布教育敕語的同一年。
位於奈良縣橿原市內的橿原神宮
相較於神社,莫如說國家神道在學校內得到了更好的推廣。除了紀元節外,戰前的節日大多都是皇宮內舉行重要的天皇祭神儀式的日子。皇室神道、神社神道、學校活動是國家神道舉行儀式的主要形式,孩子們通過教育敕語、修身課、歷史課等課程,接觸到了國體思想和崇拜天皇的教導。

國家神道追溯的歷史

人們常常對神道抱有誤解,認為神道即是神社、神職及其崇拜者的宗教。這種理解過於狹隘。其實,天皇崇拜思想才是推動國家神道發展的主要力量。國家神道通過神社以外的場所,尤其是近代國家的國民十分熟悉的學校、國民活動以及大眾傳媒得到了推廣。可以說,這是以成形於江戶時代的國體思想為基礎,與國民國家一同形成的神道的全新形態。
所謂「國體」,廣義上指的是「國家的政治體制」,但在日本(特別是戰前的日本)則具有特殊意義,即「從歷史之初就由作為天界下凡之神的子孫的天皇家族世世代代統治國民的神聖國家體制」。這個詞還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由於擁有這種國家體制,所以日本將強於世界各國。
那麼,在神道的漫長歷史中,國家神道具有怎樣的地位呢?民間的神道近似於一種甚至無法稱為神道的不定型的民俗宗教,我們難以指出其起源時間。或許有的東西源自史前的彌生時代、繩文時代,也有人將之稱為「古神道」。不過,要是說到皇室神道,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斷定其起源了。
首先,7世紀末至8世紀初,天武天皇、持統天皇的時代,日本模仿唐朝的國家體制建立了國家禮儀和法律體系,為皇室神道奠定了基礎。然而,到了中世後,佛教在日本占有優勢,皇室神道成為了一種與本地居民的生活關聯甚少、毫不起眼的事物。意欲將之置於國家核心地位的國體思想和祭政一致論在江戶時代末期逐漸興起,並成為了明治近代國家的基本理念。

從戰前到戰後,國家神道的大轉折點

明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政府(文部省)一直宣稱崇拜天皇的神道是日本人的習俗,而並非宗教。因此,無論信仰的是佛教還是基督教,全體日本國民都被強制要求參加在神社和學校內舉行的國家神道儀式。同時,崇拜天皇神道之外的神道,那些擁有獨自教義的神道宗派被稱作「教派神道」,才被劃定為宗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占領並統治日本的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認為日本的軍國主義和超國家主義與日本的宗教形態具有深層次的關聯,尤其是在政教分離不徹底這一點上存在嚴重問題,決定迅速採取應對措施。之所以做出這一決定,是因為GHQ認為必須消除促使日本人魯莽發動侵略戰爭的宗教和意識形態的消極影響。於是,GHQ於1945年12月15日頒布了所謂的「神道指令」,昭和天皇於1946年1月1日通過新年詔書發布了否定天皇神格化的「天皇人間宣言」。
基於上述情況,大家一直理解為國家神道已被「解體」。但即便是在戰後,皇室神道也大體得到了維持。之後,旨在恢復皇室神道與神社神道之間的關係,強化神道作為國家活動這一屬性的運動始終十分活躍。從這種廣泛意義而言,1945年以後,國家神道依然存續了下來。國家神道原本是基於天皇崇拜相關民間運動發展起來的。戰後,變成了民間團體的神社和神職組織(神社本廳)成為了開展國家神道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儘管與戰前相比已被淡化了不少,但繼承了「神之國」信仰的國家神道至今仍擁有大量支持者。這雖也屬於信教的自由,但必須控制在不影響他人思想信條自由的範圍內。

憲法第20條「信教的自由」所發揮的作用

回顧戰前的歷史,確實有正當的理由擔心國民可能會被強迫參與國家神道,失去思想和信條的自由。日本國憲法第20條規定了「信條的自由」。第1項規定「對任何人的信教自由都給予保障。任何宗教團體都不得從國家接受特權或行使政治上的權利。」,第2項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參加宗教上的行為、慶典、儀式或活動」,第3項規定「國家及國家機關不得進行宗教教育以及其他任何宗教性質的活動」。換言之,日本在憲法上做出了明確規定:不可強迫任何人遵從國家神道,也不允許國家賦予神道任何特殊地位。
安倍晉三首相於2013年12月26日參拜了靖國神社,使得靖國神社所象徵的意義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如果將靖國神社當作國家舉行官方儀式的場所,那麼該行為就含有向驅使國民樹立具有宗教色彩的天皇崇拜思想這樣一種戰前體制靠攏的意味。在遏制強化國家神道方面,憲法第20條的規定發揮了重大作用。儘管許多日本人對宗教的感情淡薄,甚至被視為無宗教信仰,但正如國家神道的例子所反映的那樣,即便是在日本​​,宗教跟社會及國家的關係也非常密切。恐怕我們不應忽視這一點。
(※1)^ 1872年(明治5年)制定。將2月11日作為日本書紀中神武天皇即位之日來設定的一個節日。紀元節於1948年被廢除,1966年起作為「建國紀念日」變成了一個國民節日。
標題圖片:新年首次參拜京都八坂神社的人們競相購買繪馬和破魔箭(圖片提供:R-CREATION/Aflo)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清晨5:17 沒有留言: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竹



NHK 新增了 1 張相片
NHK 的相片。


 竹光 ( 竹あかり)
SAKURAvillage
【藝術】 竹光
「在柔和的光芒下層層包圍…」
日本眾所皆知的最古老故事「竹取物語」,其中自古以來在日本就有深竹。
利用竹子的藝術品正蔚為話題。
使用已經開伐過的竹子,對整體竹林再生與環境循環有益,在環保意識下進行著。
流瀉出的溫和燈光讓人不禁融化於此呢。
SAKURAvillage 編輯局
http://sakuravillage.jp/chinese
【芸術】 竹あかり
「やわらかい光に包まれて…」
日本最古の物語として知られる「竹取物語」にも登場し、日本では古くからなじみの深い竹。
その竹を利用したアートが話題を呼んでいます。
間伐で伐採した竹を使用することで、竹林の再生と環境循環を実践する、エコロジーな取り組みでもあります。
洩れるオレンジの優しい光が、見る人の心をそっと溶きほぐしてくれるようですね。
SAKURAvillage 編集局
http://sakuravillage.jp/


【藝術】 竹光

「在柔和的光芒下層層包圍…」
日本眾所皆知的最古老故事「竹取物語」,其中自古以來在日本就有深竹。
利用竹子的藝術品正蔚為話題。
使用已經開伐過的竹子,對整體竹林再生與環境循環有益,在環保意識下進行著。
流瀉出的溫和燈光讓人不禁融化於此呢。

SAKURAvillage 編輯局
http://sakuravillage.jp/chinese

【芸術】 竹あかり

「やわらかい光に包まれて…」
日本最古の物語として知られる「竹取物語」にも登場し、日本では古くからなじみの深い竹。
その竹を利用したアートが話題を呼んでいます。
間伐で伐採した竹を使用することで、竹林の再生と環境循環を実践する、エコロジーな取り組みでもあります。
洩れるオレンジの優しい光が、見る人の心をそっと溶きほぐしてくれるようですね。

SAKURAvillage 編集局
http://sakuravillage.jp/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上午8:28 沒有留言: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What hostage crisis means for Japan

dition.cnn.com/2015/01/24/opinions/hinata-yamaguchi-japan-hostages/index.html

What hostage crisis means for Japan

By Ryo Hinata-Yamaguchi
Updated 1757 GMT (0157 HKT) January 25, 2015


Video claims ISIS killed hostage 02:20

Story highlights

  • An ISIS supporter's video suggests a Japanese hostage has been killed
  • Ryo Hinata-Yamaguchi: A more assertive policy will expose Japan to more conflict
Ryo Hinata-Yamaguchi i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an adjunct fellow at the Pacific Forum CSIS. The views expressed are the writer's own.
(CNN)The scene is like something from a horror movie. Saturday, a known supporter of 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 posted a video online of one of two Japanese hostages holding up what looks like a picture of his beheaded compatriot. The video follows one released earlier in the week featuring a militant threatening to kill the two Japanese citizens if a $200 million ransom wasn't paid within 72 hours.
Ryo Hinata-Yamaguchi
Ryo Hinata-Yamaguchi
They are the kind of images many Japanese hoped they would not have to deal with. After all, Japan is currently barred by its "peace constitution" from engaging in offensive military action. Yet despite this, ISIS has apparently decided that Japan is an adversary.
This is likely in part because Japan is a close all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e that also has a strong interest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Middle East. Moreover, during his recent visit to Israel, Jordan and Egypt,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pledged $200 million in non-military aid to nations dealing with ISIS.
But whatever ISIS's intentions, Japan's non-combat role in world affairs hasn't stopped it from being a victim of terrorism in the post-September 11 era. In 2003, for example, two diplomats were killed in a terrorist ambush in Iraq, and several citizens were taken hostage in Iraq in 2004 and 2005. In 2012, a veteran journalist was killed in Syria, while in January 2013, nine Japanese citizens were killed in the Algerian hostage crisis.
Still, this latest hostage crisis has been particularly attention-grabbing for many Japanese for two reasons. The first and most obvious is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such vivid notice given -- the huge ransom demand with a 72-hour ultimatum -- followed by the disturbing images Saturday.
    But the hostage-taking has also prompted an interesting debate over the story behind why journalist Kenji Goto and self-styled military contractor Haruna Yukawa were in Syria.
    The Japanese public obviously hoped for the safe return of our two citizens, but most did not believ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the ransom. And there was also particular sympathy for Goto, who is not only recognized for his journalism, but who was apparently captured after going to the region to try to rescue Yukawa.
    But there have also been questions about why nothing was done sooner when the two had been missing for months, and also why they were in such a dangerous part of the world in the first place. Many Japanese believe the two bear some responsibility for traveling to the region despite public warnings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bout the risks of citizens traveling there.
    Looking ahead, the hostage-taking has left many wondering what the impact will be on Japan's current efforts to upgrade its security policies and processes. The crisis will be seen as underscoring the impact of instability thousands of miles from its shores, and therefore the need for Japan to adopt a sharper, more proactive security posture even beyond East Asia.
    More specifically, one of the 15 scenarios present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n its push toward a more proactive defense posture was allowing the use of weapons in overseas rescue missions of Japanese citizen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pecific scenario reflects the lessons of the 2013 Algeria crisis, and the fact that under current laws, only aircraft, vehicles, and vessels are allowed for transportation.
    If these changes are introduce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ould be able to dispatch its Japan Self-Defense Force for armed rescue operations (upon approval from the country involved).
    Certainly, given the security challenges that Japan faces, both within Asia -- in the form of territorial issues with China and with an unpredictable North Korea -- and further afield, it seems essential that Japan sharpens and strengthens its defense posture and plays a more proactive international role.
    To make this possible, Japan will have to do a number of things.
    First, the government will have to learn how to better execute its crisis management efforts using new assets such as the recently-formed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econd,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get more creative in its efforts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capabilities -- and ultimately defense assets -- to strengthen its security capacity.
    In addition, Japan needs to place greater priority on realigning its forces to meet the evolving challenges it faces. And finally, Tokyo must focus more on promoting greater awareness of terrorist groups such as ISIS, and the very real and direct threat they could pose to the country.
    Achieving all this will be challenging and will require investing significant political and bureaucratic capital. And while Prime Minister Abe's party has just won a resounding victory in a snap election, Japan is also dealing with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stagnant economy, so it is unclear how much in terms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the government will have to spend on refocusing the country's security posture.
    But as much as anything, the debate over security -- and this week's tragic hostage situation -- are a reminder that Japan may increasingly find itself and its citizens in the firing line. A more assertive policy will expose Japan to more conflict and heighten its exposure to terrorism -- no small shift to handle in a remarkably safe country that for decades has turned its back on military conflict.
    How the government deals with this challenge -- and, more immediately, the aftermath of this week's tragedy -- will shape the direction of Japan's national security, and its ability to protect this country's citizens.​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晚上7:12 沒有留言: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20年、風化と高齢化の課題 阪神大震災、あす追悼式典:




    20年、風化と高齢化の課題 阪神大震災、きょう式典

    島脇健史
    2015年1月17日00時10分
    • 印刷
    • メール
    写真・図版震災から20年を迎える神戸の夜景。あの日、停電で暗闇に包まれた街は、明かりを取り戻した=16日午後5時34分、神戸市中央区、朝日新聞社ヘリから、山本正樹撮影

    6434人が亡くなった阪神・淡路大震災から17日で20年となります。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H1J3PSKH1JPTIL00H.html

    20年、風化と高齢化の課題 阪神大震災、あす追悼式典:朝日新聞デジタル
    6434人が亡くなった阪神・淡路大震災から17日で20年となる。兵庫...
    WWW.ASAHI.COM|由 THE ASAHI SHIMBUN COMPANY 上傳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清晨5:56 沒有留言: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Is Japanese Whisky Better Than Scotch?

    Is Japanese Whisky Better Than Scotch?

    Some sensational drams from Japan have been highly praised by critics—but can they compete with their Scottish ancestors?

    ENLARGE
    JEAN-MANUEL DUVIVIER
    By 
    WILL LYONS
    Jan. 14, 2015 10:42 a.m. ET
    17 COMMENTS
    IT WAS A BRIGHT , clear morning as we took off from Tokyo’s Haneda Airport. A few minutes into our flight, the captain announced that for thos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plane, Mt. Fuji would soon be coming into view. I was on the left, but a few of us got up anyway to catch a glimpse of Japan’s highest mountain. Flying, it’s easy to feel alienated—cocooned in a metal cylinder, with nothing but a view of the clouds and a television screen—but for that brief moment, peering out of the plane’s window, I really felt a sense of place.
    It’s a theme I had been mulling over ever since I arrived in Japan. Although the country has a small wine industry—Grace Wines being a notable estate to look out for—and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sake industry, it was its fledgling whisky industry that seemed to be i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when I visited. “Massan,” a new miniseries about one of the founders of Japanese whisky, was airing. It tells the story of Masataka Taketsuru, who went to Scotland in 1918 to study organic chemistry at Glasgow University, and there fell in love with whisky and the art of distilling.

    RELATED READING

    • Cult of Japanese Whisky
    • Craft Spirits From Unusual Locations
    • Suntory Raises a Glass to Morning Drama About Rival

    MORE ON WINE

    • The Best Wine Apps
    • Will 2015 Be a Rosy Year for Wine?
    • Get in the Christmas Spirits
    • Download WSJ’s Wine Guide
    He returned to Japan not only with the knowledge of how to make whisky—having worked at Hazelburn in Campbeltown—but also with a Scottish wife. (“Massan” tells the story of their relationship.) Working with a wine producer and importer, Shinjiro Torii, he oversaw production at Japan’s first whisky distillery, in the valley of Yamazaki near Kyoto. Later, he established his own Yoichi distillery on the northern island of Hokkaido, where he believed the conditions were more suited to the production of whisky.
    Taketsuru’s name was also in the press last month when Takeshi Taketsuru, his adopted son who was also a celebrated distiller, died at the age of 90.
    Japanese whisky is experiencing something of a purple patch; in November critic Jim Murray named a single malt from the Yamazaki distillery the “best in the world.” I’m not so sure you can ever name one drink the best in the world. I rather agree with whisky writer Charlie MacLean, who says that, like wine, each whisky should be appreciated within its own category.
    ‘If these were served blind, it would be very hard to discern if they were Japanese or Scotch.’
    So what of Japanese whisky? The first thing to note is that it’s the nearest in style to Scotch whisky. In fact, tasting a range of whiskies back in London at the Athenaeum hotel’s whisky bar, I thought, “If these were served blind, it would be very hard to discern if they were Japanese or Scotch.” I tasted whiskies from both of Taketsuru’s distilleries, the Yamazaki and Yoichi. They are very correct-tasting and clean, something Mr. MacLean puts down to good “wood management”—the selection of barrels for maturation. But do they reflect a sense of place?
    One way of answering that is to look at Scotch whisky and what gives it its unique character. Mr. MacLean cautions against using words such as “terroir” and says that flavor comes instead from impurities or “congeners,” the by-products of fermentation other than alcohol. In that sense, he says Scotch has more character.
    As with Burgundy and Bordeaux, I can appreciate them both. What I would say is that Japanese whiskies deserve their moment in the spotlight. At the very highest level they can certainly compete and they’re well worth considering the next time you are perusing a whisky menu.
    DRINKING NOW // Three Japanese Whiskies
    From left, Suntory The Yamazaki 18-Year-Old Single Malt; Suntory Hibiki 17-Year-Old Whisky; Nikka Yoichi 15-Year-Old Single Malt ENLARGE
    From left, Suntory The Yamazaki 18-Year-Old Single Malt; Suntory Hibiki 17-Year-Old Whisky; Nikka Yoichi 15-Year-Old Single Malt
    Suntory The Yamazaki 18-Year-Old Single Malt | £155 or €198
    Something special from Japan’s oldest distillery, this is a rich and complex whisky with a sherried, light fruit, apple, pear and cinnamon character. On the palate, there’s chocolate, cooked fruit, black pepper, vanilla and just a hint of sherry. Alcohol: 43%
    Suntory Hibiki 17-Year-Old Whisky | £89 or €113
    Creamy, slightly sweet, with a pleasing malty and smooth almond character, this whisky is one you can imagine nursing in your favorite chair all night. With water it really softens up. A blend of malt and grain whisky, it’s a sensational dram. Alcohol: 43%
    Nikka Yoichi 15-Year-Old Single Malt | £98 or €125
    Situated in the far north of Japan, the distillery’s site was chosen for its similarities to Scotland. This is a complex whisky with fruity notes of apple and an undernote of peat. There’s also a spicy note, almost Speyside in style, and with time there’s a real sweetness.Alcohol: 45%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晚上11:12 沒有留言: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溫和的叛逆者(Mild Yankees)——訪《叛逆青年經濟》作者原田曜平

    專題 日本正在走向保守化、右傾化嗎?
    溫和的叛逆者(Mild Yankees)——訪《叛逆青年經濟》作者原田曜平
    • 生活
    • 政治外交
    [2014.12.25]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在日本的年輕人中,有一個被稱作「溫和的叛逆者(Mild Yankees)」的群體正備受關注。有人認為,正是這樣的品行不良的傳統型叛逆青年變得溫和後,演化成為了現代的新保守群體。針對這種觀點,《叛逆青年經濟》的作者原田曜平給予了針鋒相對的否定。
    原田曜平
    原田曜平HARADA Yōhei1977年生於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商學系畢業後,進入株式會社博報堂。先後任職於博報堂戰略計劃局、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研究開發局,現在擔任博報堂品牌設計年輕人研究所負責人。多摩大學經營資訊系外聘講師。主要著書有《叛逆青年經濟消費的主角與新保守階層的真面目》(幻冬舍新書,2014年)、《談談未來中國的事情》(與加藤嘉一合著,講談社,2013年)、《最近的年輕人為何不爭氣?》(光文社新書,2010年)等。
    1234下一頁
    • 4
    • 簡單視圖 / 列印

    「溫和的叛逆青年」——被稱為新保守群體的年輕人們

    描寫品行不端青年的校園漫畫《鐵拳對鋼拳》,上世紀80~90年代曾風靡一時(1988~1997年由週刊少年Jump連載)(C)森田Masanori・Studiohitman/集英社
    《叛逆青年經濟消費的主角與新保守群體的真相》(幻冬舍)一書自2014年1月出版以來,引發了強烈反響,該書作者原田曜平先生稱自己對此甚感驚訝。多家全國性報紙和各大電視臺也紛紛策劃專題報道,向他發出的採訪請求更是接連不斷。原田先生將多見於現在20多歲年輕人中的、性情已趨於溫和化的叛逆青年定名為「溫和的叛逆青年(Mild Yankees)」,並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分析工作。
    上世紀70年代,在日本提到「叛逆青年」,指的就是力怎頭(Regent hairstyle)或山本電棒燙頭(Punch perm)、穿著高腰燈籠褲的品行不端的青年。如果將他們定義為「傳統型叛逆青年」,那麼2000年以後,這樣的人數明顯地減少了。如今叛逆青年的特點是性情溫順,態度溫和。原田分析稱:「他們即便開改裝機車,也會遵守交通規則,絕不與飆車族『同流合汙』;讓他們看過去曾經流行過的不良漫畫,他們似乎也沒什麼興趣。」在音樂方面,他們中的男孩子尤其喜歡EXILE。原田分析認為:「EXILE除了外形上像個『壞小子』外,彼此間相互關心夥伴和家人的這種集體內部的情感關係,大概也喚起了溫和叛逆青年的高度共鳴。」

    加速變得溫和的原因:「家長」的弱化

    2000年以後,即所謂的零年代以後,發生了象徵反叛少年的一種日本特有的現象——「大鬧成年禮儀式」。不過,到了2014年,這種現象也消失了。原田稱:「即便是在成年禮儀式鬧騰得最荒唐的沖繩縣,你也能看到新成年的孩子們在當地撿拾垃圾等,過去那種混亂的場面無影無蹤了。」由此可見,叛逆青年確實變得溫和了。
    成人禮儀式結束後開著敞篷車穿行市區的沖繩縣年輕人2004年(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促進溫和叛逆青年不斷趨於溫和化的重要因素中,家長的變化也不容忽視。過去,家長會一廂情願地將「必須上好大學、進好公司」這樣的價值觀灌輸給子女們。而且,這些家長也有這種實力,因為他們是日本終身僱用制下的最後一批員工,他們中間多數人都是在經濟上受到保障的公司正式僱員。
    然而,最近20多年來,隨著家長群體正式僱用率的下降,家長們可以對子女說三道四的前提——經濟基礎逐漸崩潰。「即使家長有高學歷,也會遭到突然裁​​員或減薪的待遇。家長這代人不再是應該去反抗、去怨恨的對象,已經變成了應該去憐憫、去庇護的對象。」

    愛「鄉土」「地緣」「夥伴」「父母」的「本地族」

    溫和叛逆青年原本就是難以進行量化測定和確切把握的群體。報社和調查公司主要是在網上對各階層實施調查,但這些青年很難被這種電腦網路上的大型調查網捕捉到。即使是街頭的採訪調查,地點也往往會選在原宿、澀谷這樣的市中心地區。原田認為「溫和叛逆青年最喜歡自己的『鄉土』(※1),哪怕居住在距離市中心僅數十分鐘電車車程的地方,他們也不願進城。因此,要通過採訪調查來準確把握他們的情況實在非常困難」。不願離開本地,珍視養育自己的土地、生活在那裏的好友、家人以及安穩的日子。溫和叛逆青年就是這樣一群高度保守的「熱愛鄉土」的年輕人。
    這種「本地族」心中本地情結的要素主要是國中同學、作為寄生宿主的父母,還有他們一同玩耍的本地大型購物中心等。他們喜歡在熟悉的環境中與自小相識的夥伴們共度輕鬆愉快的時光。「他們這些本地族並非出於強烈的故鄉情而愛鄉土,也並非為了激發當地商業的活力。當然,他們的本地情結大概與愛國之心也並沒有太多聯繫。」

    患上嚴重的「加拉巴哥化」的年輕人——高學歷人群也趨於內向

    對於這樣的溫和叛逆青年而言的「鄉土」,具體是指以自己的家為中心,半徑5km的範圍。在這個圈子裏,他們的世界已經很完整、很充實了。甚至可以說這在「加拉巴哥化(※2)」中也屬於極端的。但原田並不覺得這種患上「加拉巴哥化」的溫和叛逆青年群體本身是一個問題,他認為問題在於「被稱作高學歷的年輕人也呈現出了內向趨勢」。
    「他們不再關注外部世界,而是不斷將視線轉向內部。出國留學人數正在顯著減少的事實也反映了這一點。我覺得高學歷群體中的這些人,是與溫和叛逆青年完全不同性質的兩類人。就連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這類名校的年輕人都具有強烈的『本地族』意識。他們在大學上完課後,就直接回家,只和國中時代的夥伴玩耍——現在甚至已經出現這樣的年輕人」。也就是說,內向的趨勢在高學歷群體中也蔓延開來。
    (※1)^ 指的是他們從小生活長大的地方、活動地盤。
    (※2)^ 加拉巴哥化,Galapagosization。日本的商業用語,指在孤立的環境(日本市場)下,因獨自進行「最佳化」而喪失和區域外的互換性,面對來自外部(外國)適應性(泛用性)和生存能力(低價格)高的製品和技術,最終陷入被淘汰的危險,以進化論的加拉巴哥群島生態系作為警語。日本的手機產業是典型代表。

    毫無政治成分的溫和叛逆青年

    由於原田為其著書《叛逆青年經濟》加上了「新保守群體的真面目」這樣一個副標題,於是有些人將溫和叛逆青年與政治性思想觀念相提並論,原田表示自己對此無法苟同。「不得不說,將溫和叛逆青年等同於『新保守階層』的想法完全是一種誤解。從結論而言,溫和叛逆青年身上沒有任何政治成分」。換言之,被視為「新保守群體」的溫和叛逆青年,指的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乍看具有保守色彩,而並非在政治意識上保守。
    現在,作為保守主義的極端表現,源於排他主義、排外主義的「仇恨言論(hate speech)」正日趨成為日本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發出仇恨言論的年輕人與溫和叛逆青年之間有沒有什麼交點呢?對此,原田表示「溫和叛逆青年的日常生活原本就與仇恨言論無關,甚至對於仇恨言論這個說法,恐怕他們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好像聽說過』這種一知半解的程度上」。

    與仇恨言論無關的溫和叛逆青年

    原田長期從事有關東南亞各國年輕人行為調查的研究工作,立足於自身經驗,他表示「中國和韓國都有一些打著反日旗號的年輕人,放眼整個東南亞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民眾會開展排外運動。我切實感到,對外國抱有排他意識的核心群體中,大學畢業生和在讀大學生這樣的高學歷者很多」。
    無論在任何國家,發表仇恨言論這類排他主義行為的群體中,都包含有一部分不得志之人,不滿自己的社會境遇,因此,「將相關責任推諉發洩到外部這種情況,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如今在日本出現的仇恨言論或許正是此類現象的一種表現」。
    參加主張排斥在日外國人的仇恨言論示威活動的年輕人們2013年6月,東京都新大久保(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另一方面,溫和叛逆青年與這個群體沒有什麼『牽連』,所以兩者不會產生內在聯繫。因為溫和叛逆青年喜歡待在本地,珍視與自己的前輩、同伴的交往,過著獨立自足的生活。」
    原田的問題意識,原本就並非要給這些溫和叛逆青年貼上某種固化的標籤。「不如說,重要的是今後如何讓這群人對政治萌生興趣。採用什麼辦法才能積極引導他們將那種近乎執著的本地情結轉變為對政治的關注?恐怕現在已是大人和政府官員應該認真思考的時刻了。」

    從「溫和」轉向「真性」叛逆?

    溫和叛逆青年今後將如何變化?關於他們的未來走向,據說現在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除了日本外,溫和叛逆青年還將在亞洲各地廣泛出現。無論哪個國家,發達水準愈高,就愈會出現一定比例的溫和叛逆青年。日本現在處於在思想意識方面,追上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已經邁入成熟期的西歐社會的階段,出現了這樣的溫和叛逆青年」。今後,如果亞洲各國也繼續朝著已開發國家方向發展,那麼預計溫和叛逆青年也會在年輕人中占一定的比例。 「事實上,上海和首爾等地的經濟都在加速發展,與日本年輕人所處的環境相差無幾,所以正逐漸出現溫和叛逆的青年一族。但菲律賓、越南等國仍處在開發中國家階段,尚未出現日本這樣的狀況」。
    另一種觀點認為,溫和叛逆青年只是現階段的暫時現象,尚不確定今後是否還會繼續存在。 「產生這種觀點的背景原因在於人們預測溫和叛逆青年在結婚成家並為人父母的時候,經濟情況會進一步惡化。溫和叛逆青年的家長那輩人是最後一批正規僱用的公司員工,所以父親是正式員工的比例較高,而到了他們的子孫輩,非正式僱用率逐步升高。那麼我們就可以預見,溫和叛逆青年的子女不會擁有可以寄居的房產,經濟狀況也將變得十分窘迫。因為如果想當一個溫和叛逆青年,某種程度上還需要家長擁有穩定的經濟實力。也有人預測,由於溫和叛逆青年的子女及其後代都將面對嚴峻的經濟狀況,所以其溫和性將被徹底抹去,未來或有可能出現『真性的』叛逆青年」。

    綜上所述,貧困和低收入這種社會狀況,估計也將對未來的溫和叛逆青年產生巨大影響。總而言之,原田強調,細緻把握這些溫和叛逆青年的動向,對把握今後日本乃至整個亞洲的年輕人的社會行為是十分有益的。溫和叛逆青年所愛的「鄉土」「地緣」「父母」「夥伴」等傳統而古典的關鍵詞,或許正是幫助我們理解生活在現代成熟社會中的年輕人們的最新詞語。
    (根據2014年5月18日採訪內容編輯而成。採訪攝影:木村順子)
    深受溫和叛逆青年喜歡的EXILE成員。他們的歌曲大多表現的是對朋友夥伴的珍視。成員間彼此尊重,他們愉快地舉手擊掌的形象喚起了叛逆青年的共鳴(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張貼者: 人事物 於 清晨6:00 沒有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

    萬國風

    • 漢語人行道:演變風貌
    • 英文人行道 et cetera, et cetera.
    • Books Birdviews 書海
    • 管理學新生
    • 城鄉歲月 What Time is This Place?
    • 品質世界 quality world
    • 英國風 The Island Race

    網誌存檔

    • ►  2025 (16)
      • ►  4月 (2)
      • ►  3月 (3)
      • ►  2月 (11)
    • ►  2024 (53)
      • ►  12月 (6)
      • ►  11月 (6)
      • ►  10月 (7)
      • ►  8月 (7)
      • ►  7月 (3)
      • ►  6月 (2)
      • ►  5月 (2)
      • ►  4月 (7)
      • ►  3月 (2)
      • ►  2月 (2)
      • ►  1月 (9)
    • ►  2023 (22)
      • ►  12月 (3)
      • ►  11月 (4)
      • ►  10月 (3)
      • ►  8月 (2)
      • ►  7月 (1)
      • ►  5月 (1)
      • ►  3月 (5)
      • ►  2月 (1)
      • ►  1月 (2)
    • ►  2022 (15)
      • ►  11月 (1)
      • ►  8月 (1)
      • ►  7月 (3)
      • ►  5月 (1)
      • ►  4月 (2)
      • ►  3月 (4)
      • ►  2月 (1)
      • ►  1月 (2)
    • ►  2021 (36)
      • ►  12月 (6)
      • ►  11月 (1)
      • ►  10月 (9)
      • ►  7月 (2)
      • ►  6月 (1)
      • ►  5月 (4)
      • ►  4月 (3)
      • ►  3月 (3)
      • ►  2月 (4)
      • ►  1月 (3)
    • ►  2020 (97)
      • ►  12月 (1)
      • ►  11月 (4)
      • ►  10月 (3)
      • ►  9月 (8)
      • ►  8月 (7)
      • ►  7月 (5)
      • ►  6月 (9)
      • ►  5月 (8)
      • ►  4月 (14)
      • ►  3月 (16)
      • ►  2月 (13)
      • ►  1月 (9)
    • ►  2019 (100)
      • ►  12月 (18)
      • ►  11月 (7)
      • ►  10月 (7)
      • ►  9月 (5)
      • ►  8月 (11)
      • ►  7月 (5)
      • ►  6月 (3)
      • ►  5月 (7)
      • ►  4月 (10)
      • ►  3月 (1)
      • ►  2月 (12)
      • ►  1月 (14)
    • ►  2018 (138)
      • ►  12月 (13)
      • ►  11月 (14)
      • ►  10月 (17)
      • ►  9月 (9)
      • ►  8月 (10)
      • ►  7月 (12)
      • ►  6月 (20)
      • ►  5月 (6)
      • ►  4月 (7)
      • ►  3月 (8)
      • ►  2月 (8)
      • ►  1月 (14)
    • ►  2017 (145)
      • ►  12月 (12)
      • ►  11月 (9)
      • ►  10月 (21)
      • ►  9月 (14)
      • ►  8月 (5)
      • ►  7月 (13)
      • ►  6月 (8)
      • ►  5月 (10)
      • ►  4月 (11)
      • ►  3月 (15)
      • ►  2月 (9)
      • ►  1月 (18)
    • ►  2016 (180)
      • ►  12月 (16)
      • ►  11月 (16)
      • ►  10月 (17)
      • ►  9月 (10)
      • ►  8月 (21)
      • ►  7月 (9)
      • ►  6月 (17)
      • ►  5月 (10)
      • ►  4月 (13)
      • ►  3月 (24)
      • ►  2月 (17)
      • ►  1月 (10)
    • ▼  2015 (154)
      • ►  12月 (22)
      • ►  11月 (5)
      • ►  10月 (21)
      • ►  9月 (10)
      • ►  8月 (14)
      • ►  7月 (9)
      • ►  6月 (11)
      • ►  5月 (8)
      • ►  4月 (11)
      • ►  3月 (15)
      • ►  2月 (14)
      • ▼  1月 (14)
        • 日本人與宗教——「無宗教信仰」與「類宗教信仰」
        • 竹
        • What hostage crisis means for Japan
        • 20年、風化と高齢化の課題 阪神大震災、あす追悼式典:
        • Is Japanese Whisky Better Than Scotch?
        • 溫和的叛逆者(Mild Yankees)——訪《叛逆青年經濟》作者原田曜平
        • The Story of Japanese Whisky and Rita Cowan Takets...
        • Abandoned theme parks – in pictures in Japan()
        • Japan’s birth rate problem; 日本人口老化
        • 讓計程車司機到便利商店看漫畫,犯罪率就降低了
        • 日本大型企業為油價下跌叫好;Google Alert - Japan
        • Concern as Japan's 2014 birth rate falls to record...
        • Why Japan's high-speed trains are so good
        • Tokyo’s Skinniest Houses
    • ►  2014 (89)
      • ►  12月 (11)
      • ►  11月 (3)
      • ►  10月 (8)
      • ►  9月 (7)
      • ►  8月 (4)
      • ►  7月 (7)
      • ►  6月 (11)
      • ►  5月 (6)
      • ►  4月 (8)
      • ►  3月 (5)
      • ►  2月 (8)
      • ►  1月 (11)
    • ►  2013 (175)
      • ►  12月 (16)
      • ►  11月 (3)
      • ►  10月 (7)
      • ►  9月 (7)
      • ►  8月 (13)
      • ►  7月 (25)
      • ►  6月 (26)
      • ►  5月 (13)
      • ►  4月 (15)
      • ►  3月 (18)
      • ►  2月 (15)
      • ►  1月 (17)
    • ►  2012 (275)
      • ►  12月 (33)
      • ►  11月 (33)
      • ►  10月 (15)
      • ►  9月 (15)
      • ►  8月 (14)
      • ►  7月 (16)
      • ►  6月 (27)
      • ►  5月 (29)
      • ►  4月 (29)
      • ►  3月 (16)
      • ►  2月 (20)
      • ►  1月 (28)
    • ►  2011 (254)
      • ►  12月 (26)
      • ►  11月 (17)
      • ►  10月 (28)
      • ►  9月 (23)
      • ►  8月 (27)
      • ►  7月 (17)
      • ►  6月 (15)
      • ►  5月 (10)
      • ►  4月 (19)
      • ►  3月 (20)
      • ►  2月 (24)
      • ►  1月 (28)
    • ►  2010 (108)
      • ►  12月 (11)
      • ►  11月 (14)
      • ►  10月 (14)
      • ►  9月 (15)
      • ►  8月 (9)
      • ►  7月 (3)
      • ►  6月 (8)
      • ►  5月 (9)
      • ►  4月 (6)
      • ►  3月 (6)
      • ►  2月 (8)
      • ►  1月 (5)
    • ►  2009 (144)
      • ►  12月 (11)
      • ►  11月 (15)
      • ►  10月 (2)
      • ►  9月 (11)
      • ►  8月 (11)
      • ►  7月 (5)
      • ►  6月 (7)
      • ►  5月 (14)
      • ►  4月 (12)
      • ►  3月 (15)
      • ►  2月 (15)
      • ►  1月 (26)
    • ►  2008 (204)
      • ►  12月 (25)
      • ►  11月 (30)
      • ►  10月 (18)
      • ►  9月 (17)
      • ►  8月 (20)
      • ►  7月 (20)
      • ►  6月 (21)
      • ►  5月 (9)
      • ►  4月 (9)
      • ►  3月 (9)
      • ►  2月 (15)
      • ►  1月 (11)
    • ►  2007 (162)
      • ►  12月 (14)
      • ►  11月 (19)
      • ►  10月 (41)
      • ►  9月 (31)
      • ►  8月 (40)
      • ►  7月 (17)
    • ►  2005 (1)
      • ►  6月 (1)
    簡單主題.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