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Water treatment system at Japan's Fukushima suffers new defect


Water treatment system at Japan's Fukushima suffers new defect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Every year more than 2,000 of the intelligent creatures are needlessly murdered


Every year more than 2,000 of the intelligent creatures are needlessly murdered
Dolphins are dying to entertain us. That's the message coming out of the...
INDEPENDENT.CO.UK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Sony衰落記

從索尼的衰落,看日本企業的經營者問題
米倉誠一郎 [作者簡介]
[2014.06.23]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
昔日接二連三不斷地推出了令世人驚喜不已的隨身聽Walkman等熱賣電子產品的索尼,跌入了一蹶不振的困境。讓我們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考察一下這個曾經輝煌的日本著名企業是怎樣衰落的。

「我們的索尼」怎麼了?

索尼的衰落,大有洪水決堤​​般的不可阻擋之勢。2014年2月索尼發表決算報告,大幅下調了2013財年業績估算,淨利潤由此前的盈利300億日圓下調至虧損1,100億日圓。這一預測結果中,包含了旗下的3M公司股份、美國的總部大樓、索尼誕生地東京品川的NS大樓總部空地、DeNA公司股份等的出售利潤,電子部門連續三年赤字。為此,有人甚至嘲諷說,索尼的本行莫非是「拋售資產」?
手機及3月發售的電子遊樂器Playstation4(PS4)雖有不錯的表現,但不足以證明索尼的「復活」,而且最主要的是,它沒有展示出「索尼究竟走向何方」這樣一種基本戰略。
繼歐資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 Inc.)之後,美國的信用評級公司穆迪公司(Moody’s Corporation)也於2014年1月27日下調了索尼的長期信用評級,將其定為「投機水準」。這意味著索尼被金融界打上了不宜投資企業的烙印。
將企業業績一落千丈的責任強加在2012年4月上任的平井一夫社長一人身上,有欠妥當。那麼索尼的衰變始於何時呢?

鼎盛期

從業績和股價看,索尼的鼎盛期是2000年出井伸之出任社長時期。1995年,57歲的出井從一個無實際職務的普通董事,一舉超越14人,被提拔為社長,成為索尼創業以來第一個來自真正在索尼土生土長的上班族社長。當時恰逢創業50週年的前一年,他打出了「再創輝煌(Re-generation)」和「Digital Dream Kids」的響亮口號。
出井在口號中傾注了滿腔熱望——索尼未來的顧客是生長在數位時代的孩子們,為了滿足他們的夢想,我們自己首先應該是​​對數位時代新技術滿懷夢想並躍躍欲試的孩子(Digital Dream Kids)。
作為走向數位化的第一步,出井宣布重新參與個人電腦(PC)開發,並於1996年在美國推出第一款VAIO電腦,獲得高度的讚揚。同時,他還認識到正在逐漸興起的網際網路與索尼的影像(AV)或IT設備相結合的重要性,於1995年11月成立了索尼通信網路公司(Sony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rporation,現在的So-net)。
在內容方面,索尼於1968年入股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合資成立了CBS/Sony唱片公司(現在的索尼音樂娛樂[SONY MUSIC Entertainment,簡稱SME]);1989年併購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 Industries, Inc.,現在的索尼影視娛樂公司[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簡稱為SPE])。在硬體方面,索尼相繼開發了CD/MD隨身聽、電子遊樂器、VAIO電腦、Handycam攝影機、數位相機以至Memory Stick等,其時無疑正處於所有AV和IT設備一應走向網路化的階段。蘋果公司發售iPod是在2001年,由此我們可以看到,90年代後半期,索尼具備了實現「Digital Dream Kids」的所有可能性。

未能催生出網際網路相關的劃時代產品

就這樣,出井超前的意識成功奏效,在網路泡沫急劇膨脹的2000年創下了歷史最高業績,股價從出井就任之初的4,240日圓開始直線上升,一舉超過了13,000日圓。但此後,索尼再也沒有推出任何網際網路相關的劃時代產品。平板電視的生產也未能跟上時代,「平庸」的索尼產品不成系統地陳列於鋪面。而最早看透了這種「麻木不仁」的是股市。
2003年4月24日發表的前一年度結算,淨利潤比預計少了1,000億日圓,而當2004財年的盈利將比前一年度減少30%的預測公之於眾後的第二天,「拋售索尼」的序幕便在投資者們中拉開。股市連日跌停,無法交易,最終遽降到3,220日圓。這就是所謂的「索尼衝擊(Sony Shock)」。進而為了起死回生,索尼在年末商戰中推出的DVD錄放影機,又與索尼娛樂網路(Sony Entertainment Network)裝載硬碟的DVD多功能媒體設備「PSX」同時投入市場,導致了在錄影功能上互相爭奪市場的結果,由此也暴露出索尼在關鍵時刻領導作用發揮不力,各部門間的協調整合無法貫徹執行。

成功的「陷阱」——為利害矛盾束縛了手腳

2003年時的索尼系列產品,遠比蘋果公司出色,但為什麼沒有能夠不失時機地盡快將所有數位產品與網際網路融合呢?如果仔細觀察一下當時索尼的情況,就不難了解,正是過去的成功,束縛了其手腳,成為此後失敗的根本因素。
當時索尼是世界最大的CD 生產商,CD和MD的隨身聽也非常暢銷;而且,CD和MD都是前任CEO大賀典雄主導開發的。iPod那樣的硬碟型裝置是對CD和MD的否定,意味著與CD銷售額、MD隨身聽的訣別。
另外,擁有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等眾多著名歌星的索尼音樂娛樂公司也與網際網路內容「推送」服務有著水火不容的利害關係。對優秀的藝術家來說的創作活動,是製作一張概念統一的專輯,那種在網上零散銷售單曲的事情是無法想像的。同時,這裏還存在著唱片公司的「小把戲」,即可以將一些並不受歡迎的曲目通過捆綁的形式一同銷售出去。而且還有一個更為本質性的問題,那就是作為唱片商業之要的版權,如何在音樂「推送」服務中得到保護。
電視業務上也存在著巨大的利害矛盾問題。該公司1996 年開發成功了「超級純平特麗霓虹(Trinitron)映像管」,其「WEGA」品牌的電視系列產品熱銷世界各地。儘管索尼認識到平板顯示器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割捨帶來巨大盈利的現有技術,為具有不確定性因素的平板顯示器投入巨資,這樣的方向轉換讓索尼躊躇不決。而且,這個超級純平特麗霓虹映像管的開發成功,也是索尼未能及時向平板顯示器轉型跟進的原因。
人們不難看出,這一時期的索尼,其過去的強勢商業模式和成功體驗,與數位化、網路化產生出利害衝突,阻礙了革新的步伐。也就是說,越是成功的企業,越是容易故步自封,難以告別過去,積極創新,向新的商業模式轉換,即所謂跌入了「成功的陷阱」。

「公司治理改革」也未奏效

「成功的陷阱」,產生於最佳化特定業務的盈利部門和需要最佳化公司整體業務的總部之間的對立。但是,出井從1997年前後開始,將負責整體經營的董事和負責生產現場的主管分離開來,構成了一個超越生產一線利害衝突之上的決策機制。將為公司未來發展定向的「企業戰略」的制定和一線生產部門的「日常業務管理」分離,以此克服與一線的利害衝突,在制度上確保「數位夢想」的實現。在當時的環境下,若當機立斷,必將無所不能。
然而,出井等公司高層的經營重建計劃未能奏效,電子產品部門的赤字狀況不見改善。股價徘徊在3,000日圓程度上。2005年,股市、索尼公司原職工、職工及國內外經濟媒體等要求嚴厲追究責任之聲此起彼伏,同年6月出井辭去會長兼CEO職務,轉而就任了最高顧問。
很明顯,出井不僅沒有承擔決策失誤、業績下滑的責任,他的後繼者人選也令人百思不解。股市、顧客的不滿在於連年赤字的電子產品部門,那些無法連接網路的一系列硬體產品,而起用的接班人,卻是負責電影業務的斯金格(Howard Stringer)。
誓言塑造「Sony United」的斯金格,如果通過網路整合索尼產品,那會是令人歡迎之舉;但是,他雖然倡導索尼企業整體的融合統一,卻不具備工程師的構思,去完美地將硬體產品與網路銜接於一體。為了克服硬體部門的弱點,技術領域的專家中缽良治同時就任了COO,但卻沒有跡象表明兩人之間為整合而做出的任何努力。
結果,到2012年,索尼連續四年虧損,累計赤字達到了9,193億日圓,斯金格和中缽雙雙辭職。股價從他們就任時的3,000日圓,一時間跌破1,000日圓,給股東帶來莫大的損失。儘管如此,兩人也沒有為此承擔責任,以領取一筆巨額報酬後退出董事會的形式而「退場」。

模糊不清的經營責任和「戰略與經營能力」的錯位

索尼的衰落,其問題出在當下的戰略與經營能力間的錯位以及經營責任的模糊不清上,這也是其他日本製造業所共通的問題。「索尼衝擊」凸顯出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索尼特色產品重建電子部門,讓硬體與軟體完美融合。這正可謂是一個「Digital Dream Kids」的世界、「Sony United」的世界。但是,無論井出還是斯金格(以及現任社長平井),都不是真正的技術專家。
即使勾勒出了美景,但他們卻不去承擔付諸於實現的風險,而且對新技術也缺乏足夠的熱情。只要讀一讀賈伯斯(Steve Jobs)的自傳就可以知道,要進行這種新的整合,那麼,在各種設備裝置間實現暢通無阻的連接以及操作細節等方面,不可或缺的是矢志不渝的堅持,甚至需要一種固執。在技​​術規範發生變化時,較之漂亮的口號、演講,一個強烈地執著於創造性裝置的細節和網路化的指揮官,更應該去落實具體的戰略措施。遺憾的是,今天的日本電子業,時代所要求的企業戰略和付諸實施所需的經營能力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

連年赤字的索尼和松下

另一個問題,是沒有明確經營責任之所在。無論出井還是斯金格,在辭去CEO後,仍在董事會中負責接班人選事宜,並領取了巨額的獎金及退休金。這樣的做法,對那些因經營惡化而丟了飯碗的員工、蒙受了巨額損失的股東來說,是不堪忍受的。出井、斯金格卸任時,它做為一大問題,在股東大會上也受到嚴厲追究。而最後二人都在辭去經理人職務後,出任了最高顧問會議議長及董事會主席。
這種毫無責任的做法,在連續2年赤字超過7,000億日圓的松下也同樣可以看到。雖然龐大的赤字是中村邦夫前社長、會長的經營判斷失誤所造成的,但他在2012年卸任會長之後,也擔任了顧問這個「太上皇」角色,這也是松下幸之助以來的傳統職務。長年以來引領了日本的二大電子公司,在同一時期出現連年赤字,卻沒有追究任何經營責任,這足以讓人對日本的公司治理方式產生巨大的疑問。
就這種不合理的接班人選拔、責任缺失的制度問題,對其產生的因果關係的分析,還有待今後更多內部資料的公開和對有關人士的採訪。我們不應把這類問題簡單歸結於偶發事項或個人的素質問題,而應作為日本企業的公司治理問題進行分析闡釋,以此對日本企業走向新的發展階段起到促進作用。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醜聞

Japanese newspaper Asahi Shimbun apologises over false stories on Fukushima and World War Two sex slaves

Both stories originated from false information

CALLUM PATON



Saturday 13 September 2014


A leading Japanese daily newspaper has been forced into a series of embarrassing admissions over errors it published on the country’s Fukushima nuclear disaster and the use of sex slaves by Japanese troop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ds by Google

The revelations are set to send shock-waves through the newspaper, the Asahi Shimbun, the Guardian reported, with the dismissal of staff and reprimands promised by executive editor Nobuyuki Sugiura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candal.

The controversy arose over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May, which claimed 650 workers for Tepco at Fukushima Daiichi had returned to the nuclear power plant, just days into the 2011 Fukushima crisis, in an attempt to regain control of the facilities' reactors, against the orders of their then manager.

The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to the Asahi, then fled to the nearby Fukushima Daini three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which caused the incident, as conditions inside one of the reactors reached dangerous levels.

It has subsequently emerged that this information was based on false leaks from a Japanese government inquiry into Fukushima.

The Asahi's president, Tadakazu Kimura, has said that an internal investigation had found the article to be incorrect. “We have caused significant damage to the trust our readers place in us,” he was quoted by the Guardian as saying.

The newspaper also divulged that a number of articles it printed during the 80s and 90s on the use of sex slaves by Japanese personnel in military brothel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ere also based on false testimony.

The articles were drawn from interviews with veteran Seiji Yoshida who claimed he had seen women from the South Korean island of Jeju being abducted to work as sex slaves, now widely discredited.
“I apologise to readers for publishing the erroneous articles and being too late in making the correction,” Mr Kimura was quoted as saying yesterday.

日本報紙的前景:由「紙」締造的巨型綜合產業林香里2013

日本報紙的前景:由「紙」締造的巨型綜合產業
林香里 [作者簡介]
[2013.11.25]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العربية |
美國報業近來破產、收購、重組的新聞不斷,而日本卻未出現這種動向。這是為什麼呢?請看東京大學教授林香里從日本新聞獨自的商業模式和「文化」這兩個方面展開的分析。

震驚世界的《華盛頓郵報》易主

今年8月,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掌門人貝佐斯(Jeff Bezos)收購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大報之一《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消息,成為轟動一時的話題。但早在2007年,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就已收歸到在英國以發行小報聞名的梅鐸(Rupert Murdoch)掌的新聞集團(News Corp)旗下;此外,《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明星論壇報》(Star Tribune)、《費城問詢報》(Philadelphia Inquirer)等大名鼎鼎的報紙也都相繼易主。
相對於美國的這種現狀,在日本,報社併購、破產的新聞卻鮮有所聞。那麼,日本的報業是否就安泰無憂呢?本文將通過分析日本報業的若干特徵及動向,對其未來前景做一考察。

廣告收入持續減少,銷售收入保持穩定

首先請看圖一所示的銷售額的變化。從實際數據中可以得知,雖然較之國外規模不同,但報業本身也是呈現萎縮趨勢。銷售額在、1997年達到2.5兆日圓的峰值後,2011年維持在將近其八成的水準。
但是,從圖一中還可以明確看出,日本報業整體規模的萎縮,基本上是由於占據總收入三成左右的廣告收入的減小(附帶說一句,在美國的報紙市場,廣告收入約占全部收入的八成)。同時,約占整體銷售額近六成的報紙銷售收入(半數以上為訂閱),雖然出現弱降,但基本保持穩定。2011年的銷售收入,與1997年相比,維持在九成強的水準。
即便觀察單個報社的數據,同樣可以看出這種穩定傾向。據公布的數字顯示,日本規模最大的全國性報紙《讀賣新聞》,訂閱量近1,000萬份,其次是《朝日新聞》,約800萬份。日本各地很少有像美國報業巨頭麥克拉奇報業公司(McClatchy)那樣在母公司旗下的「連鎖店」式報社,地方報社幾乎都是獨立經營的。而且,日本各縣的這類地方報紙,在當地家庭的普及率多數都超過50%,60%以上的也不足為奇。
因此,日本報業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等經濟蕭條的影響,致使廣告收入下跌,但銷售收入沒有受到很大衝擊。也就是說,讀者沒有放棄訂閱報紙。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遍布全國的銷售網和送報上門服務形成的「生活方式」

我認為,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讀報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不是單純的資訊載體,至少,它已經融入了一定年齡段的日本人的生活當中。即對生活在日本的人來說,早上起床後,去自己家的信箱裏取出報紙來閱讀,這種行為已經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到了傍晚,又會送來新的報紙,這樣就可以瀏覽今天一天發生的事情(不過,以地方報紙為中心,晚刊的發行呈減少趨勢)。這種無意之舉,當然也是「喜愛鉛字」的日本人之嗜好的一種表現,但從本質上,可以說是遍布全國城鄉家家戶戶的送報網點,將報紙滲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造就了日本的這種讀報文化。
送報網路和全國約2萬家報紙銷售店共同得到完善。許多銷售店的店主們有各自特定的報紙並與報社簽下專屬簽約,他們開店並自行決定自己送報的「領地」,煞費苦心,盡可能開拓更多的訂戶。另外,除了銷售報紙外,他們還承包大量的廣告單散發工作,將它們夾在報紙中一同送發,以此作為副業,增加收入,與簽約報社同心協力,極其有效地展開報紙銷售業務。
這樣,各報社的銷售網點覆蓋了全國各地每個角落,如今近95%的報紙仍然是以送報上門形式銷售的。這種用心周到的送報服務,其發達程度在世界上也實屬罕見。例如,與日本規模相當且送貨網路被認為比較完善的德國,送報上門服務也僅占整個報紙市場的70%。

「情理情分」,以用心周到的服務為武器

另一方面,歐洲有些報紙誕生於政黨黨報,政治色彩濃重,帶有「觀點宣傳」特徵,而這種情況在日本則很少見。很多家庭訂報都是出於「我家代代都看這份報紙」、「鄰里街坊是經營賣報的」等理由,人際關係維繫了穩定的報紙訂閱。
而且,對日本人來說,「報紙」不僅僅只是報紙。例如,過去日本有「新聞少年」的說法,是指為數眾多的住宿在報紙銷售店裏的年輕人。他(她)們主要是以為接受高等教育,從地方來到大城市生活的學生,報社為他們負擔學費、支付生活費並提供住處,作為回報,他們為報社送報。報業是為年輕人圓都市夢的好方法——如今50歲以上、特別是地方出身的人中,這樣的印象是相當強的。
現在,年輕人打工已經多樣化了,學生送報減少到90年代的四分之一。與此同時,報紙銷售店也在摸索面向老齡社會的生存之路。在老齡化嚴重的人口稀少地區,有些報紙銷售店通過巡迴訪問獨居老人、出租輪椅等形式,開始了承包服務工作,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全面的幫助。總而言之,日本的報業,不僅僅局限於新聞產業,二戰以後還一直承擔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無力顧及的體貼周到的社會福利服務。
日本的報紙就是這樣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傳統中落地生根,也正因如此也贏得了地區社會的信賴,在社會生活中奠定了堅實的讀者基礎。

「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不會回流「紙」媒

但是,雖然日本的報業擁有大量忠實的讀者,看似平穩無憂,但我認為其未來不容樂觀。不如說今天報業的特徵,正是在於眼下的業務營銷順利穩定,以至於對未來前景更加難以預測。
其中的原因是很明確的。日本也和歐美各國相同,網際網路、手機的普及使報紙訂購人數已達到頂峰狀態。我任教的大學也不例外,特別是在獨自生活的學生們當中,訂報的比率是非常低的。年輕人們拿得出支付手機的費用,卻似乎不願把錢花在訂報上。圖二的數據,就能證明這一現象。
這是2005年和2010年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對男性每天平均讀報和上網的時間所作的調查。從這裏可以看到,2010年20歲年齡段的男性,讀報時間平均每天僅有4分鐘,而上網時間則長達68分鐘。而且,2010年30多歲的男性,與他們2005年20多歲時相比,讀報時間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增加。
直至不久之前人們還認為,年輕人「工作後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成為一個有識別能力的大人」後,就會開始訂閱報紙。然而,這樣的想法在報紙王國日本也已經行不通了。如今的傾向顯示,在數位化環境中長大的10幾歲、20幾歲的年輕人,即所謂的「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們,即便年齡成長,他們也不會返回到「紙」媒上去了。

「紙質報業」的前景依然混沌不清

面對年輕人離棄報紙的現象,報社方面雖然都打出了種種對策,但無一收到決定性的效果。首先這是由於日本的各家報社手下都有無數的報紙銷售店,穩定的紙媒營銷,完全依賴於他們的努力,所以對數位化態度都非常慎重且消極。
就報紙的數位化戰略問題,我不久前對許多​​報社經營負責人進行了詢問調查。他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如果現在推進數位化,必將招致報紙銷售店不滿和反對。我們不能無視銷售店的意見和存在。」
為此,即便是訂閱量達1,000萬份的《讀賣新聞》,也採取了不訂閱報紙就不能利用收費網路版報刊《讀賣Premium》的做法。《朝日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則設定了報紙和網路版的「配套價格」,對網路版的訂閱銷售也很消極。事實上,單純的網路版訂閱費,和紙版幾乎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地方報社中很多都還沒有開辦收費網路版,只不過賦予(免費)網路版的內容以一種「引導」性功能,以此吸引人們來訂閱「紙質」報紙。
總之,從結論而言,日本的「紙質報業」,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國人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內需主導型商業的成功範例。這個商業模式,幾乎一成不變地維繫到了今天。而在美國為首的其他已開發國家,破產、併購頻繁不斷,商業模式的重整正處於逐步進行之中。
那麼,日本將在何時並以怎樣的形式迎來的「紙質報業」的重組呢?而且,50年後,當進入21世紀中期時,在新的數位原生們打造的社會中,「報紙」這個媒體將開拓出怎樣的需求呢?
日本報紙的未來前景,隱沒在20世紀璀璨的成功光環之後,至今仍未顯露「身影」。
(2013年9月20日)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你還敢在日本買房子嗎? (劉黎兒)

【日本now】你還敢在日本買房子嗎?

2014-09-10 21:35
[完整介紹]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大歷史系,後進入台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書寫對於日本都會情愛和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
 【日本now】你還敢在日本買房子嗎?
東京中央區日本橋室町巷弄街景。日本現在空屋數高達820萬戶,比5年前多了63萬戶,空屋率高達13.5%,空屋數及空房率都創下史上新高。(攝影/沈聰榮)
日圓最近爆跌到六年來最低,或許有些業者又開始慫恿台灣人到日本買房子,當收租婆、收租公,但最好三思而行,因為日本總務省7月底剛公佈日本現在空屋數高達820萬戶,比5年前多了63萬戶,空屋率高達13.5%,空屋數及空房率都創下史上新高,而且眼看再6年,亦即2020年就會達40%,,房子都租不出去,而且房價會跌到現在的一半,你還敢在日本買房子嗎?
5年前就開始有人鼓吹在日本購屋,跟進的人單單外匯的損失就差了2、3成,吃了悶虧不敢說;但在外國購屋,外匯風險無話可說,但日本房地產管理費及稅金重,折舊超高,尤其許多物件都是華人喜歡而日本人不可能買的所謂問題物件,如1樓面路、中古大面積、面北而日照少等,買進的房子沒多久在日本市場不値幾文錢,只好等其他華人買者來當小老鼠。
當然日本因為房地產泡沫已經破了,目前好的物件,還能收到房價1/200的房租,在這種超低利率時代,算是不錯的投資,因此許多朋友問我能不能買日本房子,我會回答說:「如果房地產業者能保證10年以上的房租收入,那才能買,否則千萬別買!」
因為日本少子化非常嚴重,像今年上半年新生兒出生人數不到50萬人,亦即年間不到100萬人,再創新低,現在1億2713萬的人口,到2020年將會跌破1億2千萬大關,而且20-34歲的年輕人口將減3成,到2060年人口將減3成,只剩8千多萬人;日本房價是非常真確地反應人口與市場需要,日本政府不會跟台灣或中國一樣護盤的,各界從數年前就呼籲日本新房子蓋太多了,房價說跌就跌,而且也已經在開始在跌了。
少子化問題最嚴酷打擊房地產業跟教育產業,日本最近許多消息也都反映人口減少化社會的真實,像最大的升學補習業者「代代木講座」廢止全國模擬考,並將全日本29校關掉20校,縮減7成;其他也有私立大學經營不善倒閉、公立國小國中統廢合等。
許多朋友在東京買房,是展望2020東京奧運將會讓房價暴漲,但東京人口也從2020年開始大減,房價、房租也會大崩盤的;日本評估2020年奧運後,日本人消費支出額減少最多的就是教育費跟房租。
人口減少社會最明顯的還是房地產需要減少,現在日本空屋率高達13.5%,而且不斷在刷新中;像離東京120公里山梨縣的空屋率現在高達22%,各項調查研究顯示這種情形將不斷蔓延擴大,再6年,全日本空屋率會達40%,到處都是空屋,東京等都會圏充滿貧民窟化的住宅大廈,而且都會如果空屋率高達30%時,治安、衛生等社會秩序就會出現嚴重問題。
台灣有位不斷宣揚來日本買房的藝人曾得意地跟我表示她花6千萬日圓買的中古房子,在1980年泡沫時曾有2億日圓的貸款紀錄,實在太划算了;但是東京70年代、80年代的高級房子現在不斷貧民窟化、鬼屋化,買了無法轉手,房價本身近乎零,居民老化,要改建等很難達成協議;因此若非業者能保證房租收入10年以上,否則不能買,但不是每位買者都能獲得如此保證的。
東京都心中古房子還有很嚴重的一個危機,就是停車場沒人租用,因為日本年輕人不開車,各處停車場大唱空城計,原本預定的收入都急遽減少,數字驚人,許多大廈的修繕基金跟管理費因此不足,居民的管理費不斷升高,負擔越來越大,貧民窟化風險愈來愈高。
最近東京都心部份房地產多少吹起泡沫,雖有些是日本在安倍這兩年吹泡沫賺到錢的富裕層投資用,但基本上就是台灣、中國等華人業者炒作起來,因為相對於台灣、中國,日本房產的確淤膿出盡,比較伐算;但日本也一樣有空屋炸彈在等著,少子化更嚴重,東京空屋也不斷增加中,若非條件特優房產,很難找到房客出租;最近常見的例子是在JR山手線內側的東京核心高級地區買了上億日圓公寓的人,原以為能月收40萬日圓房租,但熬了幾月,只好以20萬日圓傾銷。
不僅東京,千葉、神奈川等許多交通便利的所謂「新城」住宅區也都老化、劣化嚴重,修繕基金不敷使用,想賣也沒人買,房產價值幾乎歸零;許多東京衛星城如埼玉縣上尾市、千葉縣四街道市的新建公寓價格都掉到10年前的一半,如此暴跌波浪直襲東京都心,就算東京現在高級的港區、千代田區現在約6千萬日圓的新建人氣物件20年內也會變半價;日本經濟評論家都勸日本人不要買房,沒幾年,日夲房價會大跌到人人買得起,更沒人租房,這樣你還敢在日本買房子嗎?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日本公佈《昭和天皇實錄》

日本公佈《昭和天皇實錄》

根據日本週二發布的《昭和天皇實錄》,日本在亞洲各地發起血腥戰爭時,被視為半人半神的天皇裕仁曾不滿軍隊高層擴大戰爭的做法,但在取得軍事成功時也大表慶賀。
Japanisch-Chinesischer Krieg 1937
1937年向南京進發的日本軍隊
(德國之聲中文網) 全套61本的《昭和天皇實錄》共歷時24年才完成,耗資2.3億日元,書中僅揭露極少量有關這位20世紀最具爭議性人物之一的新事證。但《實錄》提供了大量對日本天皇裕仁的同情觀點。部分人認為,裕仁在日本走向二戰的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一些人則視其為軍國主義失控之下無能為力的傀儡。
由日本宮內廳出版的這套《實錄》指出,在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前,裕仁曾經警告,"不計後果的戰爭"將使其"對皇室祖先感到極度愧疚"。
《實錄》中描述天皇裕仁曾對軍隊高層表示不滿,後者在1937年將日本帶向與中國的全面戰爭,並承諾那將會是一場短暫的戰鬥而且勝券在握。但與此同時,《實錄》內容顯示,裕仁天皇對於遠方戰場上傳來的捷報感到滿意。
隨著軍國主義思想日漸加劇,日本在1931年入侵滿洲並建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作為對抗虛弱中國政權的基地。1937年,日本皇軍以暴力手段佔領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數十萬平民遭到殺害。
在得知日軍攻陷南京後,裕仁要軍隊領導人向官兵傳達信息稱,"我對他們快速攻下首都南京的勇氣深感滿意。"
日本共同社報導稱,編寫《實錄》時使用的文獻包括日軍如何包圍和攻擊南京的內容,但並未包含屠殺平民的細節。
備受爭議的人物
Kaiser Hirohito
昭和天皇是20世紀最具爭議性人物之一
這起事件始終是中日關係的絆腳石,尤其因為少數日本右翼人士堅持那是正當軍事行動,否認屠殺非戰鬥人員的證據。
天皇裕仁的特殊地位使其成為歷史學家眼中備受爭議的人物。部分學者認為,被奉為天神的裕仁同時也是日本軍隊統帥,他對於30年代和40年代日本所發起的戰爭擁有最終決定權。
這些學者堅稱,若沒有天皇的默許,日軍堅持侵略和占領中國的情形便不會發生。按照中方說法,日軍侵華造成2000萬人喪生。
1945年日本投降時,由美國領導的勢力雖然逮捕、審判並處決大量日本軍事和政治領袖,但基於穩定局勢的考量,並未要求廢除天皇裕仁。作為允許其正常生活的條件,裕仁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否定其神聖地位,承認自己非神。
直至1989年逝世為止,裕仁天皇繼續作為國家的象徵,監督日本由軍國主義轉型為民主社會及資本主義市場,見證日本走向富庶。
天皇裕仁在全球各地始終是爭議人物,在進行國際訪問時經常是抗議活動的針對目標,包括1971年出訪英國時,曾經被日本關押的戰俘在其座車穿越倫敦街頭時背對抗議。
來源:法新社編譯:張筠青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