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安倍首相與日本的總體規劃──歐巴馬訪日所感。也論日本的自衛權(江春男)


安倍首相與日本的總體規劃──歐巴馬訪日所感
Almoamen Abdalla [作者簡介]
[2014.07.03]其它語言:日本語 | 简体字 | االعربية |
美國總統歐巴馬到訪日本(2014年4月23-25​​日),日本政府將之作為國賓,採用了最高的接待規格隆重相迎。時隔1​​8年再次以國賓禮遇款待美國總統,表明了日本希望藉此宣揚「日美恢復蜜月關係」的意圖。應日方要求,歐巴馬總統也同意了將停留時間延長一天。這是迄今為止其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訪日之行。

看不出「對等」的日美關係

聯合記者會結束後,安倍晉三首相與歐巴馬總統握手(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日本傳媒自不待言,世界各國傳媒也都因時隔3年半的這次美國總統到訪而沸騰起來。報紙和電視等各類傳媒都詳細報道了歐巴馬總統訪日的情況。安倍首相極盡所能地盛情「款待」百般討好歐巴馬總統的形象也鮮明地映入公眾眼中。
如果用男女關係來比喻近年來的日美關係,那就應該是「總是擦肩而過的情侶」。對美國這位「女方」,作為「男方」的日本拼命想要藉助此次訪問之機修復關係也是理所當然之事。即便是觀察壽司店內用餐場景等象徵兩國首腦親密關係的畫面,作為第三方的我這樣一個阿拉伯人,仍然看不出現在的日美同盟是一種對等關係。日美同盟的確為日本帶來了和平與繁榮,但戀愛需要的是對等關係。如果它是一種完全依賴於對方的,最終只會以遭到對方厭煩而結束。日本看​​似對美國言聽計從……不過,我覺得兩者的關係並非如此簡單。

陷入「民族主義過敏」狀態的日本

圍繞歐巴馬總統訪日,日本傳媒報道聚焦在安倍首相的亞洲外交戰略。參拜靖國神社和歷史認識問題方面的言行成為了人們的批判目標,似乎越來越多傳媒和評論家提出了首相的言行甚至給日美同盟投下了陰影這樣一種觀點。
也有不少傳媒和評論家嚴肅指出,首相將「擺脫戰後體制」「美麗國家」「再次挑戰」等作為關鍵詞提出的構想是一種民族主義思想。大家或許是因為長期接受和平教育,心中已經被植入了有關戰爭的精神創傷,呈現出一種有點「民族主義過敏」的狀態。
安倍晉三首相在前段時間召開的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表示,「在大戰結束近70年的背景下,我希望擺脫戰後體制,順應當今世界的形勢,建設一個全新的、充滿朝氣的日本」。此外,他還在答辯中稱「儘管日本一直堅持走的是和平國家的道路,但憲法本身卻是由占領軍制定的,這是一個事實」。
首相所謂的「擺脫戰後體制」指的是什麼?其內涵極不透明,或許因此讓人覺得危險,但試圖採用獨自的方法來重新審視日本的做法並沒有錯。

需要的是用於完善「日本的形態」的總體規劃

美國被公認為「善於學習對方的國​​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美國都在認真學習日本,早已能熟練掌握和對應日本人的思維。日本將走向何方?安倍首相本人希望藉助日美同盟達到什麼目的?即使日本國民無法解讀,美國也很可能看穿安倍首相的意圖。
只有在國家利益可能受到致命性的損害時,美國才會動用武力。根本不存在什麼會比自己更賣力地保衛本國領土的同盟國。安倍首相無疑也很清楚這些事實。正因為如此,他才開始意識到日本必須自己保護自己。不過,只有將全體日本人團結在一起的「總體規劃」才能使之成為可能。考慮到這些因素,就會明白安倍首相希望通過「美麗日本」和「擺脫戰後體制」等口號來創立的其實就是旨在「促進日本新生」的總體規劃。
司馬遼太郎在其著書《這個國家的形態》(文藝春秋)中寫道「儘管日本歷史上沒有英雄,但曾經出現過完善了統治機構的人物」。即使安倍首相可能也當不上英雄,但或許他具備了制定日本總體規劃、完善統治機構的力量。面對防衛和經濟等各種課題,主動做好應對準備,以日美之間的同盟關係為踏板,助日本躍上一個更加獨立自主的新高度——安倍首相似乎正力圖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以美國為後盾實現總體規劃。

司馬觀點:也論日本的自衛權(江春男)

 
 
美國希望日本是一個有實力又聽話的好幫手,日本有實力,卻不一定聽話。美國歡迎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將來可分擔更多安保責任,但是,不贊成日本修改《憲法》第九條,擔心日本走自己的路,脫離美國的掌控。

自衛隊恐現退伍潮

安倍在國會兩院均擁有多數,透過內閣決議,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的行使,在政治上並不困難,且它有多數民意支持,在這方面,安倍其實最應該感謝的是習近平。中國的反日情緒和日本的反華氛圍,相激相盪,對安倍是正中下懷。
這個決議一通過,日本媒體最擔心不是北京的反應,而是自衛隊員的退伍潮。10年前,自衛隊首次到海外參加維和任務,因害怕被派到海外而自動退伍者高達4成。自衞隊的社會評價不高,防衛相的政治分量不重,與昔日軍國主義的氣勢,有如天地之別。
很多人以為日本人有武士道,不怕死,其實,日本人過馬路很小心,不一定守法,而是怕被撞到。日本人知道癌症先被嚇死的比率,全球最高。戰後70年的日本,和二戰前夕的日本,似乎是不同國度不同物種。
第一次波灣戰爭時,日本開出了數十億美元支票給美國,第二次波灣戰爭開更多大支票,別的國家派軍人維和,日本則負責開支票,日本自尊心大受傷。中國崛起後,中日對抗升高,日本社會對集體自衛權的解禁,已有相當共識。 

中日戰後曾度蜜月

戰後中日曾有漫長甜蜜期,80年代前雙方密切合作,日本對台只能走後門,在台的日本媒體僅反共的《產經》一家,《讀賣》、《朝日》都躲香港不敢駐台。
中日關係從密切合作,到戰略猜忌,再到今天的全面對抗,前後不過30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