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大阪府的一棟老宅內,有一名42歲男子孤獨離世。他的遺體直到一年多後才被發現,當時已嚴重腐敗、白骨化。家中沒有食物,銀行存款僅剩百餘日圓,錢包內也空無一物。警方判定無刑事案件嫌疑,但這起「現役世代的孤獨死」反映出一個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
男子生前獨居,未婚,父母已去世,也無兄弟姊妹。鄰居對他的印象極為模糊,甚至不知屋內仍有人居住。這棟屋齡約60年的民宅,屋外雜草叢生,門前的瓦斯表上顯示「已停用」。
他的遺體會被發現,是因為這棟房屋被法院查封,工作人員前來確認情況,卻在床上發現男子已化為白骨。警方透過DNA鑑定確認身份,但因遺體腐敗嚴重,死因已無法確定。
男子出生於1980,屬於「失落的一代」,在泡沫經濟崩壞後的就業寒冬中步入社會。他的學歷與職業經歷零星可以發現,他20多歲時取得堆高機操作證照,2022年還曾經登記加入「建設技能提升系統」,顯示他可能曾從事建築相關工作。此外,他曾短暫就讀大阪市內的烹飪專門學校,卻與同學幾乎無往來,連當年的同學也對他印象淡薄。
男子是獨生子,與父母同住於這間民宅。母親對他疼愛有加,對教育也極為用心。2005年母親去世後,他突然離家,失去蹤影。他的父親還曾經焦急地闖入親戚家,詢問是否見過兒子,卻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多年後,他回到了這棟老宅,與年邁的父親共同生活。但即便鄰居前來探訪,也從未見過他的身影,僅聽到屋內傳出的收音機聲音。父親在2021年去世,隔年,他也孤獨地死去,直到法院介入才揭開這段被遺忘的生命歷程。
男子的死並非特例,而是日本現役世代孤獨死問題的縮影。根據警察廳的統計,2023年上半年,獨居者在家中死亡的人數達37,227人,其中15至64歲的現役世代占23.7%(8,826人),顯示孤獨死已不再只是高齡者的問題。
專家指出,單身現役世代與社會的連結相對薄弱,缺乏日常關懷,當發生意外時,也難以被及時發現。他們或因就業不穩定、親屬關係疏遠,或因無法融入社會而逐漸被邊緣化。男子的案例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當母親去世後,他的社交圈近乎完全消失,生活狀態不為人知,最後落得孤獨死的命運。
如果這名男子在生前能獲得適當的社會支持,結局或許不會如此悲慘。專家表示,他可能因就業困難、親屬關係薄弱等因素,逐漸陷入社會孤立,而這類個案若能及時被社會福利機構發現並提供協助,或許能挽回一條生命。男子的遺骨至今仍無人領回,被安放於公墓納骨堂,孤獨地長眠。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
可能是寺廟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