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記載了一些反抗大和政權的「不服者」......Joel來談日本

 

日本古代史上,各地曾有眾多「王」割據一方,直到大和王權的興起,逐步統一了地方勢力,最終奠定了「天皇」的地位。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地方王要麼臣服於大和政權,要麼被征服消失於歷史之中。《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記載了一些反抗大和政權的「不服者」,如大和的長髓彥與九州的熊襲武,但沒有記載的「不服之王」可能更多。千葉縣君津市的阿久留王(アクル王)就是這樣一位被歷史遺忘的地方王。
根據當地流傳的傳說,景行天皇在位時期,朝廷聽聞東夷阿久留王勢力逐漸壯大,有併吞關東之勢,於是派遣皇子日本武尊(ヤマトタケル)進行東征。阿久留王敗退至鹿野山據守,但日本武尊在神明助力下擊潰王軍,將其盡數誅殺。據《日本傳說叢書 上總之卷》記載,日本武尊將阿久留王的首級埋於山中,後世稱之為阿久留王塚。
在阿久留王的傳說中,與其相關的地名充滿象徵意義。據說王戰死後,血流成河,故而當地的「千草川」又稱「血草川」,「染川」稱為「血染川」,流入大海後,該海域被稱為「千種浦(血臭之浦)」。據傳,敗軍流淚之地則被稱為鬼泪山(きなだやま)。這些地名至今仍在,成為阿久留王傳說的印記。而他的首級與身體據說被分別埋葬,今日所稱的阿久留王塚即為其胴塚,而且至今仍由當地神野寺每月供奉祭祀。
阿久留王的形象,在傳說中顯得異於常人。根據部分傳說,他並非普通的人類,而是擁有六隻手臂的異形之王,因此又被稱為「六手王」,阿久留王誕生地「六手」的地名便是由此而來。這樣的描述,讓人聯想到日本古代另一位著名的「反逆者」両面宿儺。
両面宿儺是飛驒地方的傳說人物,擁有兩顆頭、四對手足,被視為強大的勇士,甚至被稱為「両面大王」,但最終不願服從天皇,被派遣討伐的武振熊所誅殺。宿儺的「八肢」形象引發了許多猜想,其中一種說法認為,這與日本古代對「土蜘蛛」的刻畫有關。
「土蜘蛛」一詞在古代日本文獻中,常被用來形容拒絕服從大和政權的異族。他們被描繪為長有異形四肢、居住在洞穴中的蠻族,逐漸被妖魔化,成為日本傳說中的「蜘蛛妖怪」。在這樣的語境下,両面宿儺的形象或許正是「鬼神化」的土蜘蛛,而阿久留王那六隻手臂的異形描述,也可能與此概念有關。
在阿久留王的誕生地「六手」。現存數座古墳,其中最具規模的是位於六手公民館後方的狐山古墳,全長近60公尺,高度超過4公尺,推測建於6世紀中期。
在古墳附近的石像群中,有一尊六臂石佛。從造型來看,應為庚申塔上的青面金剛像,這是一種過去庚申信仰留下的遺跡。然而,在「六手」這個傳說中擁有六臂之王的地方,發現這樣的石像,未免令人聯想,當地居民是否將阿久留王視為英雄,並以這種方式留下紀念?
這樣的現象在日本史上並不罕見。両面宿儺雖被視為朝廷的反逆者,但在岐阜縣高山市丹生川町,卻被當地居民尊為英雄與武神,並建有寺廟供奉。同樣地,日本史上著名的反逆者平將門,在茨城縣與東京都內被當地人視為保護神而祭祀。甚至阿久留王與將門的故事也有相似之處,兩人皆戰敗身亡,且頭顱與身體被分開埋葬,以防復活。
在狐山古墳附近的陸橋橋墩上,還留存著一組以阿久留王為主題的壁畫。其中一幅描繪了一位束著「美豆良(みずら)」髮型的男子,正在與多頭巨蛇戰鬥;另一幅則描繪他與孩童互動,展現慈愛的一面。壁畫中央的場景則顯示阿久留王與日本武尊交戰,並在畫面上方清楚寫著「阿久留王與日本武尊」的標題。
資料來源:ム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