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影家 雷驤
收到國立台灣美術館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合作的新書「台灣攝影家 雷驤」。這是藝術家雷驤攝影生涯大作的選集。我感覺和哥德「詩與真」中所說的「大告白的片段」相平行近似。攝影是他作品宇宙的一組星雲。其他是散文,小說,繪畫。他能一筆和白紙本在手,隨時隨處,所見所聞所感, 快筆速寫速畫,和攝影的瞬間取景類似。但這需要一定程度的創見和成熟的手藝,才能文圖相和或對比。
圖書藝術或裝幀不只看封面和插圖,更重要的是內容跨頁版面佈局,圖文配置以及書的整體協調。
他出版了將近四十本書,我閱讀過的可能接近二十本。他圖文書的藝術品質中含有一種溫婉的真質感。
這應也是好的藝術家才有的特質。
放上封面和兩張大器的跨頁圖。
書 207頁 21.5x27cm
三年前在大阪府的一棟老宅內,有一名42歲男子孤獨離世。他的遺體直到一年多後才被發現,當時已嚴重腐敗、白骨化。家中沒有食物,銀行存款僅剩百餘日圓,錢包內也空無一物。警方判定無刑事案件嫌疑,但這起「現役世代的孤獨死」反映出一個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
男子生前獨居,未婚,父母已去世,也無兄弟姊妹。鄰居對他的印象極為模糊,甚至不知屋內仍有人居住。這棟屋齡約60年的民宅,屋外雜草叢生,門前的瓦斯表上顯示「已停用」。
他的遺體會被發現,是因為這棟房屋被法院查封,工作人員前來確認情況,卻在床上發現男子已化為白骨。警方透過DNA鑑定確認身份,但因遺體腐敗嚴重,死因已無法確定。
男子是獨生子,與父母同住於這間民宅。母親對他疼愛有加,對教育也極為用心。2005年母親去世後,他突然離家,失去蹤影。他的父親還曾經焦急地闖入親戚家,詢問是否見過兒子,卻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多年後,他回到了這棟老宅,與年邁的父親共同生活。但即便鄰居前來探訪,也從未見過他的身影,僅聽到屋內傳出的收音機聲音。父親在2021年去世,隔年,他也孤獨地死去,直到法院介入才揭開這段被遺忘的生命歷程。
男子的死並非特例,而是日本現役世代孤獨死問題的縮影。根據警察廳的統計,2023年上半年,獨居者在家中死亡的人數達37,227人,其中15至64歲的現役世代占23.7%(8,826人),顯示孤獨死已不再只是高齡者的問題。
專家指出,單身現役世代與社會的連結相對薄弱,缺乏日常關懷,當發生意外時,也難以被及時發現。他們或因就業不穩定、親屬關係疏遠,或因無法融入社會而逐漸被邊緣化。男子的案例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當母親去世後,他的社交圈近乎完全消失,生活狀態不為人知,最後落得孤獨死的命運。
如果這名男子在生前能獲得適當的社會支持,結局或許不會如此悲慘。專家表示,他可能因就業困難、親屬關係薄弱等因素,逐漸陷入社會孤立,而這類個案若能及時被社會福利機構發現並提供協助,或許能挽回一條生命。男子的遺骨至今仍無人領回,被安放於公墓納骨堂,孤獨地長眠。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
贊助
聯絡人
社群聊天室
- 一般聊天室杜邦simm老友群
群組聊天室
- 3週Norbert Tai、Evelyn Su和其他11個人
- 3年陳文發
- 3年Facebook 用戶與蘇錦坤
建立群組聊天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