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蔡其達: 日本;華夏。科舉.....

 

日本自大化革新(645年)以來,慕唐風漢治,所以大力朝律令國家方向前進,文書亦以漢字為核心作興革;但日本並非無條件接納華夏物事,它們接納的主要聚於典章律令、建築、飲食之類,但對於奠於隋唐的科舉制度絕不引進,也對於華夏儒家認為天命與德治相繫,沒有始終不變的天命也絕口不談。
若引進科舉,朝中的大小貴族世家(尤其是藤原氏)就沒個永續經營礎石,千年藤原在中國是絕無可能;至於天命說,會危及天皇萬世一小的傳承。所以皇族與貴族心口合一,聯合將科舉、天命彈性說阻於境外 ,確保日本的封建世系(無論天皇或貴族皆然)。
於是,像有德有才的阿倍仲麻呂,雖也出自朝臣貴冑,但彼時藤原家族已然崛起,他若留於日本根本沒有機會進入權力核心,於是在第九回遣唐使中作為留學生前往大唐,他並未隨團返國,而是寒窗苦讀數年,參加科考中了進士,就此在大唐體制裡謀生,漢名稱為朝衡(或晁衡),他年老時本想歸鄉,無奈船隻遇風暴,他和大使藤原清河(藤原北家始祖房前的第四子)被吹往安南,最後他們再輾轉回長安,又遇安史之亂,此後斷絕返日心願,終老於大唐。反之,和他們同航的船隻之中就有鑑真和尚,那回(第六回)他終於抵達平城京(奈良),那又是另則故事。
同理,倘若日後的菅原道真也循同樣路數前往大唐,或許就不會被藤原家族排擠致抑鬱以終。不過,遣唐使是在道真建議下終結,而彼時大唐也趨寂滅,所以歷史沒有假設。

沒有留言: